襄城这五年丨文旅深融,全域旅游谱新篇

汉水汤汤,流淌着2800多年的历史回响;古城巍巍,见证着一座城的时代蝶变。

“十四五”以来,襄城区深入实施“文化立区、旅游活区”战略,以打造全域旅游核心区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现全域从“城中有景”向“全域是景、步步生情”的“景中城”加速转变。

五年奋进,五年耕耘。襄城在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守正与出新的辩证实践中,以文旅融合为笔,饱蘸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蹚出了一条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时代答卷。

旅游提质:从景点观光到全域体验

当暮色浸染天际,襄阳唐城的万盏灯火渐次点亮,一场穿越千年的盛唐幻梦于此翩然启幕。

百米朱雀廊上,题诗宫灯随风轻漾,流光在青石板上蜿蜒成河。裙裾飘飘的少女执扇穿行,佩玉清响与市井喧声交织,顷刻间,游人仿佛步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盛唐西市。

夜色唐城,比白昼更令人沉醉。《大唐倚梦》作为夜游顶流,以《明德奏凯歌》迎宾,以《朱雀展国威》起舞,光影流转间,千年前的大国气象与市井繁华被重新勾勒,织就一幅“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盛世长卷。

唐城之夜,是襄城旅游提质升级的精彩起笔。

五年来,襄城坚持以文化为魂、体验为要,推动旅游从“看景”走向“入景”,从“观光”走向“沉浸”。

在古隆中,“寻梦三国”实景演出与互动体验,让游客亲历“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使三国文化从书卷走向生活,从历史走进现实。

毗邻北街的管家巷,青砖黛瓦间升腾着老襄阳的烟火温情。非遗工坊的刻版声、汉服馆的轻语、夜间实景演出的喝彩,让这里成为市民的“城市客厅”、游客的必访之地。自2023年底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为八方来客留下了可触摸、可共鸣的襄阳记忆。

从管家巷、襄水岸到市博物馆、岘首山,襄城以新地标为节点,勾勒出“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新脉络。

在“布新局”的同时,襄城更着力“谱新篇”,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

单家祠堂再现历史风骨,仲宣楼VR穿越吟诵《登楼赋》;“三国文化主题游”串珠成链,“博物馆里看襄阳”研学课堂让青少年与历史对话……文物,在创新中真正“活”了起来。

如今,游客来襄城,可春赏隆中樱花如雪、夏夜唐城梦回盛唐、秋日古城墙畔听风、冬季六〇三文创园里围炉煮茶。

五年来,襄城通过“白天+夜晚、四季+全域”的产品布局,将游客的步履从“走马观花”升华为“品读一城”,让旅游成为一场深入城市肌理的文化寻访。

业态创新:从传统文旅到多元融合

“十四五”期间,襄城以“文化立区、旅游活区”为引领,将“旅游+”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文旅与多业融合,绘就“一业兴、百业旺”的生动图景。

影旅融合谱写新篇。随着《庆余年2》《梦华录》等巨制落地唐城,《你好,李焕英》唤醒工业记忆,襄城在荧屏上熠熠生辉;从哔哩哔哩到浙江卫视乃至央视,多平台头部节目持续聚焦,让古城雅韵广传四海。五年间,“跟着影视游襄城”成为新风尚,实现从“打卡地”到“叙事场”的完美升华。

旧厂焕发时代新生。从六〇三文创园的文创新意,到卫东机械厂的影像记忆,再到609园区的更新探索,一条“三线记忆”旅游线路,将“工业锈带”绘作“生活秀带”,成为文旅融合的精彩注脚。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尹集乡凭借特色农业与旅游资源整合优势,获评“湖北旅游名镇”;姚庵村凭借完善的旅游配套和独特的乡村魅力,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文商农旅”融合的画卷在田野乡间铺展,让游客在田园中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灵归处。

体旅融合绽放活力。从汽车越野、马术赛事到“村BA”、自行车联赛,一系列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襄城的崭新名片。

五载耕耘,迎来硕果盈枝。

“十四五”期间,襄城陆续建成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点亮了夜色;建成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湖北旅游名镇,绘就了振兴画卷;打造了3家中华诗词特色景区与27家星级农家乐、特色餐厅,让诗意融入袅袅炊烟、寻常巷陌。

2023年,襄城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5年,跻身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第44位。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襄城成功走通了从景点游到全域游、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的升级路径,贯通古今、连接城乡、融合产业,将文旅优势切实转化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

古今交融:从历史记忆到时代新卷

古城墙下,碧波叠翠,流淌着千年不绝的汉水风华;护城河畔,灯火流金,闪耀着古今交融的都市新颜。

襄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十四五”期间,襄城以古城保护更新为契机,推动古城实现从“历史地标”到“文旅高地”的蝶变。

依托《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等法治根基,襄城区积极落实两轮“古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城墙、城楼与历史建筑修缮,配合完成汉江、襄水、护城河“三水贯通”,重现“城、河、墙”一体的历史格局。随着环城慢行步道的贯通,游客每一步都仿佛行走在历史深处,与千年文明对话。

昭明台以“六层六境”的沉浸式空间,将一座楼的建筑美学升华为一座城的微缩史诗,成为读懂襄阳的“文化客厅”。金庸笔下的“襄阳之战”化作实景演出《侠之大者》,在巍巍城墙下震撼上演,让砖石垒砌的军事屏障,承载起家国情怀与侠义精神。

持续的融合与提升,让古城生活温暖如诗。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重现“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繁华;北街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引入新业态,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夜游、夜市、夜食、夜秀的多元场景,让古城“夜经济”蓬勃生长,吸引游客从“一日游”转向“日夜游”。

更新与赋能,为古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2025年9月,襄阳市引入中建三局为城市战略合伙人,实施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推动古城焕新步入“央企深度参与、市场化专业运作”新阶段。外圈“通四线”工程的实施,进一步连通城墙游线,提升城河岸线,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游览体验。

服务与精进,让古城游览温暖如家。铁佛寺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标识系统持续完善,多元住宿设施如雨后春笋。优化后的旅游路线,将散落的历史遗迹编织为流畅的叙事线,让游客在深度体验中读懂古城魅力。

五年来,襄城通过“空间、功能、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再造,让古城在“见匠心、显活力”中升腾新时代烟火气,实现从“文物保护”到“文旅融合”的深刻变革。

如今的襄阳古城,既是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更是主客共享的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正以其独特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古城的时代新篇。

这条焕新之路,始终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让古老的文脉、灵动的水脉与厚重的城脉在保护与发展中相互滋养、融合共生。从法治护航到生态修复,从节点活化到古今对话——襄城用实践证明,保护与发展可以彼此成就。襄城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生,“活利用、深融合”让文化资源绽放魅力,古老的遗存由此转变为可亲近、可感知、可消费的活态生活空间,为城市发展注入独特魅力与持久动力。

从唐城的光影璀璨到古隆中的智慧悠长,从管家巷的市井烟火到古城墙的千年守望,“十四五”期间,襄城以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成功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硬支撑,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源源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今的襄城,古老文脉与现代创新和谐共鸣,城市风貌与旅游品质同步提升,正以“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崭新格局,在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征程上奋笔疾书。

这幅在汉水之滨徐徐铺展的时代华章,正以融合为墨,以创新为笔,书写着襄城过去的辉煌五年,也擘画着未来的壮阔前程。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记者:陈霜 | 通讯员:刘胜兰

编辑:杨景 |  校对:陈霜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