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小区路面坑洼、管线乱如蛛网,下雨天出门得蹚水,现在路平了、灯亮了、完善了健身器材,住着比新房子还舒心!”家住枣阳市盛隆社区的退休教师王先生,看着家门口的变化满脸笑意。这生动的场景,正是枣阳市“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真实写照。
五年来,枣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城市更新的关键抓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内容,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旧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412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累计投资7.9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300个改造任务,惠及数万家庭,让一批建成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服务缺失的“老破小”,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齐美”的华丽转身,书写了民生改善与城市提质的双赢答卷。
精准施策 破解“改什么”的民生诉求
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才是关键。枣阳市摒弃“一刀切”模式,坚持“一区一策”“菜单式选择”,把改造主动权真正交给居民,从“政府配菜”变为“群众点菜”。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居民意愿,精准梳理出路面破损、管网老化、停车困难、安防缺失、电梯缺位等五大类突出问题,形成“基础类必改、完善类愿改、提升类优改”的改造清单,确保改造内容贴合实际需求。

在基础改造方面,枣阳市聚焦“里子”工程,着力解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痛点难点。五年来,累计拆违拆临4.5万平方米,修复刷黑路面103.5万平方米,让坑洼不平的“搓板路”变成平整通畅的“舒心路”;改造给排水及燃气管网27.3千米,规整迁改弱电管线144.2千米,彻底告别“空中蜘蛛网”和“雨天内涝、晴天断水”的困扰;新增机动车停车位6180个、电动车充电设施412套,有效缓解“停车难、充电险”的民生痛点。广源小区曾因路面破损、管网老化、设施匮乏让居民苦不堪言,在2025年的改造中,施工队不仅完成了破损路面破除刷黑、管网改造、屋面防水等基础工程,还新建了非机动车棚,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监控设备,划设了防滑道路标线,让这个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需求,枣阳市将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作为完善类改造的核心内容,累计增设健身设施370套、安防设施412套,真龙管理服务中心、环城计生服务中心等78个小区新增管理用房,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健身空间,为孩子们打造安全嬉戏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2024年优化出台加装电梯新政策,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申报资料从7项减至4项,压缩审批时限,实行“一张表签字”,突出“一户有需求即可启动意愿征询”,并给予财政补贴,支持业主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费用,累计成功加装电梯120部,让老年居民“上下楼难”成为历史。沿河西路片区的老旧小区多为6层无电梯住宅,改造中通过多次协调居民意见,成功加装电梯8部,家住5楼的张奶奶激动地说:“以前爬楼得歇两三次,现在几十秒就到家,政府真是为我们老年人办了大实事!”
在提升类改造中,枣阳市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方向,积极探索“改造+服务”新模式。作为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盛隆社区,将原闲置招待所改建为社区医院,在废弃幼儿园空地打造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四点半学校、社区食堂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还建立了社区时间银行、贡献积分、志愿服务等制度,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实现“养老、托幼、就医、就餐”一站式便捷服务,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完整社区建设经验。
多元协同 打通“怎么改”的实施路径
资金筹措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关键难题。枣阳市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筹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抢抓省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融资试点城市机遇,获得金融授信12.2亿元,2025年获批中央预算内城市更新资金1.8亿元,专项用于94个老旧小区和危旧住房改造;另一方面加大市级财政投入,明确水、电、燃气、网络等专营单位同步改造并承担相应资金,广泛动员产权单位支持,鼓励居民通过住房公积金等渠道承担自筹费用,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筹资格局。

为确保改造质量,枣阳市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要求业主单位分别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专营单位签订《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状》,枣阳市住建局加强日常质量安全监管,将施工单位工作成效纳入信用考核;同时创新引入居民监督机制,每个小区邀请3-5名住户代表全程参与施工监督,实行“住户不满意不竣工验收”制度,从源头上保障改造质量。2022年实施的6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通过居民代表现场监督,及时整改路面平整度不够、管网接口不规范等问题30余处,确保改造工程成为“放心工程”。
在组织实施上,枣阳市构建“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小区”五位一体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分工责任:有主管部门的老旧小区由住建部门牵头改造,无主管部门的“三无小区”由所在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搭建街道、社区沟通议事平台,通过面对面政策宣传、意愿征集、矛盾化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同时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镇局级领导班子年终实绩考核,市政府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通报,对工作落后单位进行约谈,对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问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改造任务高效推进。2024年计划改造的80个老旧小区全部按期完成,2025年94个改造计划稳步推进,计划在12月底前全部完工,形成了“年年有进展、事事有着落”的良好局面。
长效管护 巩固“改得好”的持久成效
“三分改、七分管”。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一改了之”,而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改造成果长久保持。枣阳市坚持“改造与管理并重”,着力破解老旧小区“改后反弹”难题,实现“改造一个、管好一个”。
针对改造后的小区,枣阳市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根据小区规模、居民意愿等实际情况,分类采取专业化管理、自主管理、托底代管等模式。对规模较大的小区,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对规模较小的“三无小区”,推动社区成立公益企业提供基础物业服务;对有产权单位的小区,支持成立自治管理小组进行自管。同时深入开展物业服务提质行动,加强物业从业人员培训,建立物业服务“红黑榜”制度和常态化“飞行”检查机制,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为提升治理效能,枣阳市深化“红色物业”建设,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力量,建立“三方联动”治理体系,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物业服务、设施维护等问题。沙店民营区片区改造后,通过“红色物业”牵头,组织居民制定《小区管理公约》,规范停车秩序、垃圾分类、设施维护等事项,小区环境持续优化,居民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5%以上。如今走进该片区,整洁的道路、有序的停车、葱郁的绿化、完善的设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垃圾遍地、乱象丛生”的老旧小区。
五年来,枣阳市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更激活了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改造过程中的议事协商、共建共享,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许多小区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居民主动参与小区环境维护、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氛围。
从“忧居”到“优居”,从“面子”到“里子”,从“改造”到“治理”,枣阳市“十四五”期间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仅让362个老旧小区实现了环境蝶变、功能升级,更让数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如今,行走在枣阳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焕发着勃勃生机:平整的路面延伸至家家户户,整齐的管线藏于地下,明亮的路灯照亮回家之路,便捷的电梯连接邻里温情,完善的设施承载幸福生活……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枣阳市将持续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核心,深化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有机更新、基层治理提升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与便民服务功能,推进智慧化改造,健全长效治理机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聚焦居民急难愁盼,优化‘投建管运’全链条模式,让改造更精准、服务更贴心、治理更高效。”枣阳市住建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友明表示,未来,枣阳将持续把民生工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更多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枣阳写下更温暖的民生答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通讯员:徐学波 陈强
编辑:毕学谦 | 责编:孙修廷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