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枣阳市王城镇陈店村,有一对备受乡亲们称道的残疾人夫妇——汪风顺和梁文学。他们用30余年的相濡以沫、自强不息与开拓进取,不仅亲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如一棵茁壮的大树,为乡邻遮风挡雨,共同奔向富裕之路。他们的故事,是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是广袤乡村沃土上绽放的动人篇章,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濡以沫,于逆境中破浪前行
“当初不少人觉得,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日子怕是难熬。”回顾往昔,58岁的汪风顺语气平和,眼神却异常坚定,“但我们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相信只要肯干、肯琢磨,别人能做成的事,我们一样能行!”
命运的考验早早降临:汪风顺因年少时意外导致左手残疾,妻子梁文学在幼年患病致使右腿行动不便。1990年,两颗坚韧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组建了家庭。外界的疑虑与生活的重担并未将他们压垮,反而激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汪风顺勤恳务实,吃苦耐劳;梁文学聪慧敏锐,意志坚韧。夫妻二人将彼此视为最可靠的臂膀,决心用奋斗改写命运的剧本。
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的浪潮中,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农业生产工具需求增长的机遇。没有启动资金,就从一间租赁的简陋门面开始;缺乏雄厚资本,就凭着一手过硬的电焊技术一点点积累。夫妇俩起早贪黑,精益求精,制作的犁、耙等农具因质量可靠、价格公道,逐渐赢得了周边农户的信任,生意日益红火。这第一步的成功,不仅改善了家庭境况,更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继续前行的信心。
2003年,凭借原始积累和精准判断,他们在陈店街南购置土地,建起楼房和仓库,成立了枣阳市风顺棉业有限公司,业务转向棉花收购与棉籽加工。这一次转型,标志着他们的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从个体经营向小型企业化管理探索。
锐意开拓,在奋进中多元发展
事业初具规模,但夫妇俩从未安于现状。梁文学善于学习,经常关注政策信息和市场动态,思维活跃。她注意到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而外地企业却常有用工需求。“能不能搭建一个桥梁,既帮助乡亲们找到工作,又能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发。很快,“新蓝方”人力资源公司应运而生。
“咱们办事,就得讲个诚信,让人放心。”这是梁文学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公司立足的根本。他们严格筛选用工单位,贴心服务务工人员,逐渐在王城镇、兴隆镇乃至随州周边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年,经他们成功输送的劳动力超过一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汪风顺同样不曾停歇。他笑着坦言:“她搞劳务输出,我也不能落后啊!”他驾驶着三轮车,不畏寒暑,风雨无阻地深入各村各户收购粮食、花生等农产品。凭借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他的收购业务稳步扩大,年销售量高达百万斤,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纽带。
2023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夫妻俩再次做出前瞻性决策——筹资承包了150亩山林。他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山上种植松树,同时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套种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发展立体循环农业。这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模式,当年即见成效,实现年收入超过2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示范引领,以赤诚回馈乡梓
“自己日子好了,不能忘了乡亲们。”这是汪风顺、梁文学夫妇心底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他们行动的真实写照。如何带动更多乡亲,特别是那些像他们一样面临困难的乡邻共同增收,成为他们新的奋斗方向。
2024年,经过市场调研,汪风顺发现了野菊花种植的良好前景。他主动找到周边邻里,尤其是那些在家的老人、弱劳力或残疾家庭,热情地动员:“大家要信得过我,就在房前屋后、边角地里种上野菊花。技术我提供,销路我负责,我保证回收!”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如同给乡亲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快,周边10多户农户积极响应。如今,他们自家种植的100多亩野菊花,连同带动乡亲们发展的30多亩,已是绿意盎然、长势喜人,成为点亮希望的新兴产业。
“看着这一片片长势旺盛的野菊花,就像看到了大伙儿增收的希望。”望着眼前的景象,夫妻俩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份笑容里,有对过往艰辛的释然,有对当下收获的满足,更有对未来共同富裕前景的无限憧憬。
从白手起家到多元经营,从独自打拼到携手乡邻,汪风顺和梁文学用三十多年的时光,以“不怨天、不气馁”的坚韧,将人生的“短板”锻造成了发展的“跳板”,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最为灿烂动人的光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包伟丽 李海运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