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在我的家乡枣阳,常是一种可以折叠的物质。白水河的汤汤流水,既涤荡着两千年前的马蹄与龙吟,也倒映着今天产业园里彻夜的灯火。作为一个枣阳人,我们似乎生来就活在这种折叠的光影里,一头是汉世的故里,一头是未来的地平线。我们谈论刘秀,不像在谈论一位束之高阁的帝王,更像在谈论一位脾性熟悉的,从这片田埂上走出去,最终又把魂魄归于此地的乡亲。他的精神,不是史书里风干的标本,而是渗透在舂陵故地土壤里、弥漫在千年古邑空气中的活的基因。当试图用文字去探寻他的风骨、气度与境界时,我感到我不是在做一次溯流而上的回望,而是在进行一场与故乡灵魂的对话。
所谓风骨:从“有志者事竟成”到百强榜上的心跳。
风骨,是文章的脊梁,也是人的脊梁。那是一种历经沧桑磨砺出的硬度与韧性。而我们帝乡的风骨,源头就在刘秀身上。这种风骨,不是匹夫之勇的刚猛,而是一种淬过火的柔韧,一种面对困境、敢于立志、并为之奋斗到底的决心。
历史记得刘秀的窘迫。他曾是长安城里一个谨慎谦恭的太学生,见过执金吾的赫赫威仪,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少年梦想。这梦想,起初卑微而具体。及至乱世起,兄长被戮,他仓皇北渡,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甚至在饥寒交迫中以豆粥充饥。那是何等的坎坷与狼狈。然而,史书也用最凝练的笔触记录了他的坚韧不拔,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失败中积蓄力量的意志力。这便是风骨的内核:一种无论身处何种低谷,都对“可能性”抱有绝对信心的执着。他的那句“有志者,事竟成”,不是一句空洞的格言,而是用血与火的履历为我们这片土地刻下的座右铭。

千年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种“事竟成”的风骨,却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回响。从初入百强,到力争上游,连续八年每一次排名的跃升,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是多少次在市场浪潮中的奋力一搏。这榜单上的数字,冰冷而客观,但对于我们枣阳人而言,它是有温度的,是风骨在当代的另一种心跳。每一次“再进位”的目标实现,都仿佛当年刘秀在河北冰河上的一次次突围。我们不再需要面对王郎的追兵,但我们需要面对产业升级的压力、区域竞争的挑战。将一个农业大县建设成工业强市,其间的艰辛,何尝不是一场场现代版的“昆阳之战”?这背后,驱动我们前行的,正是那种“不言弃”的坚韧,那种深信只要有志向、有行动,就终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朴素信念。这风骨,让我们在GDP的数字里,看到了祖先不屈的身影。
所谓气度:从“推心置腹”到世界的握手。
如果说风骨是内里的支撑,那么气度便是外化的胸襟与格局。刘秀的气度,是一种“柔”的气度。他被后世称为“以柔道治天下”的皇帝。这种“柔”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恢廓大度、海纳百川的力量。他能将心比心,对投降的将领“推心置腹”,焚烧掉那些令人不安的书信,一夜之间化敌为友。他知人善任,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来自不同阵营甚至有人曾是他的对手,但他皆能以诚相待,最终凝聚成一个无可匹敌的团队,委以重任。这种气度,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更是一种源于自信和仁厚的人格魅力——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融合。
这种气度,也流淌在我们枣阳的血脉里。今天的枣阳,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县城。你看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你看那纷至沓来的客商,带着不同的口音和文化,在这里投资兴业。每一次招商引资的洽谈,每一次合作共赢的握手,不也正是一种现代版的“推心置腹”吗?我们拿出的,是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实在的承诺——一个地方的发展,靠的不是壁垒森严的自我保护,而是敞开胸怀的广迎四方。这种开放的姿态,正是刘秀“以柔克刚”智慧的现代回响。我们不再仅仅是“光武故里”,我们还是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基地。这背后,是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智慧,是如何将外部的力量转化为自身发展动能的气度。这种气度,让我们在百强县的经济版图上,画出的不是一条边界线,而是一个连接点。
所谓境界:从“休养生息”到幸福的回归。
风骨是立身之本,气度是处世之道,而境界,则是终极的追求与归宿。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能抵达的高度。刘秀的境界,体现在他得了天下之后,没有沉溺于杀伐与权力,而是迅速转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所开创的“光武中兴”,被誉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在他心中,武功的征伐只是手段,文治的昌明和百姓的安康才是最终目的。甚至在他临终之时,仍嘱咐身后一切从简,“不随葬金宝珠玉”。这种权力在手却能保持初心、极尽绚烂却能归于平淡的境界,是帝王中罕见的清醒与自觉。
这份清醒与自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跻身百强,固然是荣耀,但我们深知,这并非终点。经济的增长,数字的攀升,如果不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那么这种发展就是失衡的。刘秀追求的“休养生息”,在今天就是我们追求的绿色发展、生态宜居;他所倡导的“儒学昌盛”,在今天就是我们对文化传承、教育兴盛的孜孜以求。我们塑造“千古帝乡 花海枣阳”品牌,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不仅仅是为了旅游开发,更是为了守护我们精神的源头。我们在建设一个个现代化工厂的同时,也建设着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城市书房和功能集中的雄伟“七馆”。我们明白,发展的最终境界,不是让城市成为一座冰冷的经济机器,而是让它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记忆、有梦想的家园。
从帝乡的风骨、气度到境界,是一条从奋斗到包容再到超越的完整精神轨迹。它始于一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拓展为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最终升华为一种回归人本的终极关怀。作为枣阳人,我们有幸成为这份遗产的继承者。时间仍在折叠,白水河仍在流淌。河的彼岸,是光武帝刘秀那策马奔腾的背影;河的此岸,是我们这一代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我们知道,我们身上流淌着他同样滚烫的血液,我们的脚下踩着他深爱过的土地。这片土地,是汉世的故里,也是我们的今生。我们负重前行,也御风而上。那份源自帝乡的风骨、气度与境界,将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底气,最深沉的骄傲。
作者:翟朝伟
编辑:毕学谦 | 责编:孙修廷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