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万连山的山风见证着一位普通农妇的坚守。从照顾七十高龄的继祖母,到瘫痪在床的婆婆与生母,再到村里的留守老人,孙加梅用四十余载的日夜,将“孝”字刻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孝德之光在山间绽放,成为村民心中最温暖的“亲闺女”。
深秋的清晨,万连山延绵的山峰还浸在薄雾中,孙加梅已经起了床。她走进母亲王发秀的房间,熟练地帮老人清洗擦拭。
“我煮点鸡蛋,煮点面条,你慢慢吃……”喂完母亲,她又匆匆赶往厨房,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这样的清晨,她已经重复了一万六千多个日夜。
1981年,20岁的孙加梅嫁给堰塘村青年刘书安。彼时,继祖母李世秀已七十高龄,年纪轻轻的孙加梅二话不说接过了照顾老人的担子。继祖母生病卧床,她衣不解带,悉心照料,直至老人安详离世。
不多久,家里因人口增多要分家,三间半土坯房成了难题。孙加梅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净身出户”,带着三个孩子在娘家附近搭起窝棚。
“搭窝棚住了4年,老人说要啥子,我们当孝敬老人的孝敬老人,有啥给啥,待公婆东西没少。”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孙加梅眼神坚定。
那些年,她和丈夫上山砍柴、打山货换钱,却始终坚持每年给公婆送40斤油、600斤净粮,还有几套换季衣服。有人劝她“弟妹也该分担”,但她却说,孝敬老人是本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孙加梅这种孝善行为,在我们堰塘是广为流传,所有村民都清楚了解这件事情,她在村民心里,作为孝善儿女,威望很高。”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村民刘光宝说。
2007年,婆婆遭遇车祸;2008年,自己的生母又中风瘫痪。她每天早早起床,安排好婆家事务后,匆匆赶往娘家,为母亲煎汤喂药、谈心陪伴。在婆家与娘家之间,来回奔波,毫无怨言。
“那才开始我腰不疼,我还抱得动,我天天抱进抱出,抱个把月,我到哪儿去我又怕摔倒了,我都急的不得了,我要回来没看见婆子,我的心里都不知道咋过,我都怕她摔倒了,我都连忙回来。”孙加梅回忆道。
弟弟孙家明说:“我姐姐那真是孝心做到了家,夜里两点她都还要下来伺候,有时候不舒服的很,我不在家,晚上我姐姐就睡在床尾陪我妈。”
2022年,婆婆因长期瘫痪引发败血症,下肢开始腐烂,刺鼻的气味让旁人都忍不住皱眉,孙加梅却依旧每天细致地为老人清洗、上药。“要不是加梅,我活不到97岁。”这是柳长会临终前,拉着孙加梅的手反复说的话。
孙加梅的孝,不止于家人。村民黄德芝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人日常生病、拿药、买粮,都是孙加梅跑前跑后,直到黄德芝87岁离世,都被孙加梅照顾得妥妥帖帖。
村里的空巢老人夏顺云夫妇,也是孙加梅常挂心的对象。她隔三岔五上门陪老人唠家常,走亲访友时总不忘给老人带两份饭菜,柴米油盐缺了,她第一时间补上。
“不能让人家老人饿着,我们年轻还做得了,一起住着,看人家饿着不可怜吗,我就是这样想的。”这是孙加梅真实的想法。
城关镇堰塘村村民王书林说:“夏顺云两人由于年老体弱,儿子在外务工,很多生活不能自理,孙加梅夫妇二人是送饭送水,对他们精心照顾,直至百年归山。”
如今,村里的留守老人都亲切地叫她“亲闺女”。哪家老人行动不便,她都会主动上门帮忙采购、打扫;哪位老人不舒服,她总是第一个赶到联系医生。
“孙加梅在我们村里,照顾院子周围6个老人,照顾人家吃喝,在我们村里,她是大家伙的学习榜样。”城关镇堰塘村村民宋立根对其敬佩不已。
城关镇堰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国说:“孙加梅的孝行影响了整个村子,现在我们村尊老敬老成为新风尚,还涌现出不少孝老典型。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孝不是口号,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如今,孙加梅已经63岁,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皱纹,但她的眼神依旧温柔坚定。送走了婆婆,她还在悉心照顾着90多岁的生母,依旧每天穿梭在村里,帮老人们解决难题。在万连山深处,孙加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四十余载的平凡坚守,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这束孝德之光,不仅温暖了老人的晚年,更照亮了整个村庄,让中华传统美德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通讯员:陈泉霖 肖婕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