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节气已然走到了深秋。秋日的帝乡,空气中弥漫着桂子的清香与收获的甘醇。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枣阳人,每当此际,心中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与沉静。这种感觉,源自脚下这片土地深藏的历史回响,也来自眼前这座城市蓬勃的时代脉动。10月19日,一场全国性的学术盛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将在枣阳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拉开帷幕。四方学人云集于此,不独为一场学术的切磋,更为了一次穿越两千年时光的精神对望。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并非凝固的陈迹,而是流淌的基因,总能在不经意间与现实的某一刻悄然重逢。徜徉在今日枣阳的街衢,汉风古韵与现代气息交织辉映。汉风的亭阁倒映在清澈的沙河水中,仿佛诉说着遥远的往事;而街角巷陌间,“中国桃之乡”的甜蜜芬芳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勃勃生机,则共同谱写着一曲雄健的当代交响。这便是枣阳,一座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的城市,一座在历史的厚土上奋力生长出繁茂新枝的家园。此刻,当秦汉史的鸿儒们踏上这片热土,我们不禁沉思:那段名为“光武中兴”的恢弘史诗,那位诞生于乡野田陌间最终龙飞九五的老乡,究竟为今日枣阳留下了怎样一笔无形的,却又足以烛照未来的精神遗产?
他的人生起点,并非雕梁画栋的宫阙,而是因汉武帝一纸“推恩令”而散落民间的远支皇族,早已沦为布衣平民 。幼年丧父,寄养于叔父篱下,他的人生开篇,不是传奇,而是实实在在的磨难与沉潜。他的童年与少年,是在今日枣阳的土地上度过的,清澈的白水河滋养了他的体魄,也涵养了他的品性。这段潜于民间、“勤于稼穑”的岁月,使他洞悉了底层民众的疾苦与渴望,也磨砺出一种深沉而坚韧的生命底色。后人总结其精神特质,常言“不言弃,不张扬,不着急,不胆怯”。这十二个字,看似朴素,却蕴含着非凡的智慧与力量,它既是刘秀个人修养的写照,亦是他克定祸乱、成就大业的密钥。
“不言弃”,是面对乱世危局的百折不挠。从昆阳城下的以少胜多,到河北道上的绝处逢生,刘秀的一生充满了逆境中的奋起。这种精神,早已内化为枣阳人的集体性格。当我们审视故乡的“百强”之路,看到的并非坦途。传统产业的转型阵痛、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每一次挑战都是一场“昆阳之战”。正是凭借着“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的坚韧与执着,不断推动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老树发新芽,同时布局储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沿江不靠海的枣阳才能在全国千帆竞发的县域发展格局中稳住阵脚,实现“百强再进位”的突破。这背后正是刘秀那份“不言弃”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回响。
“不张扬”,是源于乡土的谦逊与务实。刘秀初起时,常被人视为“谨厚者”,不似兄长刘縯那般锋芒毕露。然而,正是这份内敛与沉稳,使他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化解潜在的猜忌。他“退功臣,进文吏”的举措,以及“以柔道治天下”的方略,无不体现出一种高明的政治理性。观照今日之枣阳,这份“不张扬”的务实精神同样清晰可见。城市的发展,少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更多的是埋头苦干的行动。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润物细无声”,还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扎实投入,都显现出一种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一份“百强”的榜单,其分量究竟在何处?是冰冷的数字,还是数字背后那份温热的人心与不息的实干精神?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不着急”与“不胆怯”,则是一体两面的战略定力与决断勇气。刘秀的成功,在于他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谋定而后动,又能在关键时刻果敢出击。这种从容不迫与刚毅果决的结合,是一种卓越的领导艺术。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局中,一座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智慧。面对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枣阳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不着急”地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当机遇来临时,又“不胆怯”地用“两资三能”工程等关键抓手,果断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这种张弛有度的发展节奏,正是刘秀精神在现代城市治理中的智慧投射。
秦汉史学术年会在枣阳举办,与其说是一场对历史的回顾,不如说是一次对文化基因的激活。这场盛会将成为一个契机,让世界更深刻地理解枣阳,也让枣阳人更自觉地传承这份精神财富。刘秀的勤政爱民,不仅仅是史书上“偃干戈,修文德”的记载,更化为今日城市建设中对民生福祉的细致关怀,体现在每一条新修的道路、每一个改造的老旧小区、每一片新增的城市绿地之中。
汤汤白水,流淌过两千年的岁月,见证了一位农家子弟如何成长为中兴之主,也见证了一座古老的城邑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华。刘秀留给故乡的,远不止“千古帝乡”这一荣耀的桂冠,更是一种坚韧、务实、智慧、包容的精神内核。这份精神,与现代枣阳所取得的“百强”成就互为表里,共同构筑了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蕴。
深秋的晚风拂过,我仿佛听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谈。那穿越时空的回响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勃兴,更在于其精神的挺立。当秦汉史的学者们汇聚于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告诉他们:光武故里,风华正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呼吸着历史的余韵;这里的每一次发展,都蕴藏着精神的传承。这,就是枣阳,我的家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作者:翟朝伟
图片:吕新斌 钟华
编辑:毕学谦 | 责编:孙修廷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