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襄城之约,能承载多少跨越古今的体验?
从三国烽烟到武侠江湖,从唐风宋韵到潮流盛宴,这座"半城山水、一城人文" 的古城,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里,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
"细雨里登古城墙望汉江蜿蜒,仿佛看见三国风云;坐上 ' 蓉儿'开的公交,瞬间就闯进了金庸笔下的江湖!" 完成襄阳之行的西安游客刘女士仍难掩激动,"在襄阳,这种历史与潮流的碰撞,太让人着迷了!"
这个长假,像刘女士这样奔赴襄城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人为《妖猫传》《梦华录》的影视场景而来,有人为追寻武侠世界的侠义情怀,有人则沉醉于山水环绕的襄阳生态之美。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细致入微的出行服务,正加速推动襄城从旅游“过境地”转型为“目的地”。
数据见证热度:双节期间,襄城北街、襄水街等景区日均流量均超 10 万人次,古隆中、唐城、黄家湾景区游人摩肩接踵,全区接待游客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双双实现新突破,相关热点话题持续霸屏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多家主流媒体聚焦襄城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场景革新:从 "走马观花" 到 "沉浸入戏"
当历史走出典籍,当文化融入场景,襄城的文旅产品正完成从"观光打卡" 到 "深度体验" 的质变升级。这个双节,一批新老文旅项目联动发力,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行走间与历史对话。
古隆中景区的 "怦然心动的三国・遇见诸葛亮" 实景互动游堪称典范:情景剧演绎再现三顾茅庐的虔诚,NPC 互动还原隆中对策的智慧,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故事的参与者。
唐城景区则以 "共享团圆月・双节嘉年华" 为主题,将国风巡游、潮玩市集与非遗展演融为一体,璀璨灯火中,单日游客量屡创新高。
黄家湾景区的第十二届金秋菊展同样引人入胜,千株秋菊沿山水铺展,粉白黄紫间勾勒出秋日诗意画卷。
更令市民、游客惊喜的是双节首日集中亮相的四大文旅新地标:复建唐代别业园林的涧南园古意盎然,演绎刘备马跃檀溪传奇的景观区惊心动魄,依托唐代驿馆文化的桃林馆雅致清幽,展示萧梁文化的昭明台底蕴深厚。四处景点均免费开放,并配备了专业讲解与互动体验,成为游客触摸襄城文化肌理的新窗口。
IP 活化:让 "侠义之城" 潮起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精神底色,让襄城与金庸武侠世界天然相融,襄城区以IP 活化为钥匙,打开了年轻游客的 "心门",让 "侠义襄阳"的标签愈发生动、鲜明。
当全国首辆"侠义主题"公交的驶入襄阳古城,当即成为最火爆的文旅亮点。车身绘着郭靖、黄蓉的动漫形象,车厢内花灯高悬、战鼓陈列,打狗棒等仿古兵器与雕花木窗相映成趣,仿佛一座移动的武侠剧场。
公交司机姚玲玲扮演的"蓉儿"温柔提醒乘客 "坐稳扶好",同事王宗柳化身的"郭靖"热情介绍景点,39岁的吴坤则把 "洪七公"演得惟妙惟肖,被游客亲切称为 "七公爷爷"。这些从公交职工中选拔的"侠客",经专业培训后形神兼备,让乘客上车即"穿越"进《射雕英雄传》的世界。
这辆免费运营的公交出道即“顶流”,成为了许多市民和游客的“必打卡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我刷到视频就专程赶来,互动感太赞了!"来自河北的游客“武侠迷”崔佳怡说道。
据悉,截至假期结束,"郭靖黄蓉开公交""侠义襄阳"等词条全网曝光量超1亿人次,相关视频单条点赞量达1.9 万次。
“侠义襄阳”的热度不止于此。在武汉花车巡游中爆红的"侠义花车" 也返乡助阵,与主题公交一同全城巡游。郭靖黄蓉、诸葛亮等 NPC 与游客热情互动,街头巷尾掀起阵阵 "侠义狂欢",让 "传统即潮流" 的理念深入人心。
内外兼修:生态之美与服务温度并存
首善之区,精致襄城。襄城的魅力,既在于岘山绿道的林间清风、习家池的亭台水榭,更在于厚植热情、友善、真诚的文明底色,持续优化的服务细节,共同构筑起双节期间游客心中的"满分体验"。
白日的热闹、喧嚣,襄城的景点是生动的、时尚的,而当夜幕降临,襄城则透出了另一种美:临汉门至夫人城段的景观亮化全新升级,暖黄灯光勾勒出古城墙的巍峨轮廓;汉江之上,夜游航线新增古筝演奏与诗词朗诵,丝竹声与涛声相伴,"汉江夜游"便平添更多诗情画意。
双节期间,襄城区组织区属各单位近300名志愿者在重点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保障游客安全、便捷出行。
10月4日上午,一名天津游客乘坐电动轮椅,来到襄阳铁佛寺北路停车场取车。正在停车场值守的襄城真武山综合执法中心队员看到后,立即提供帮助。
“下雨时,唐城入口处有工作人员免费发雨衣,小细节让人感动。”一名江苏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道。
陕西西安游客党先生在襄阳北街游玩时,突发心脏病,襄城古城街道综合执法中心队员第一时间将其送至附近的市中心医院。经过紧急救治,党先生转危为安。返程时,他的家人不停地表达感谢。
与此同时,襄城还通过统筹调度交通、增派保洁力量、开放临时停车场等措施,有效应对客流高峰,保障了游客出行体验。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襄阳很好,下次还来”“宝藏城市,古城襄阳不虚此行”“第一次来襄阳,太喜欢这座城市”“谁懂啊,金庸笔下的襄阳城,我的梦中情城”等帖子引发广大游客和网友的共鸣。
长效之道:从 "假日爆款"到"常态繁荣"
襄城文旅的"火出圈",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长期深耕的必然。
通过坚持实施“文化立区 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按照“全域建设、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原则,襄城高规格编制《襄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倾力打造全域旅游核心区。
在深度挖掘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唐诗文化、武侠文化的过程中,襄城在历史底蕴与时代潮流间精准地找到了平衡点。从《长安的荔枝》到《庆余年》,越来越多的剧组选择了襄城;从武侠IP的创新活化,到“一碗牛肉面”吸引全国游客争相品尝,再到新的文旅地标集群的有序落地,襄城始终以创新为引擎,让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生。
面向未来,襄城更清晰的蓝图已经绘就:进一步打通景区联动链条,打造"古城+唐城+古隆中" 精品线路;深化数字文旅建设,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延伸文创产业链,让更多的"襄城记忆" 可带可藏。
汉江畔的古城墙与唐城灯火交相辉映,流动的光影里,看得见历史的厚重,更看得见未来的可期。
从 "网红" 到 "长红",襄城正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内核、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记者:陈霜 | 通讯员:刘胜兰
摄影:杨东
编辑:杨景 | 校对:陈霜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