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十一国庆长假,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寓意着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比“白露”时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寒露节气之后,热气消退,天气渐转寒。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一、起居养生
1、防寒保暖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大,做好保暖工作是第一步。“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一场秋雨一场寒”,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做好腹部的保暖能有效预防腹泻疾病的发生。
2、早睡早起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这样不仅能够让身体状态好转,精神状态也会变好。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室内保湿
秋季气候容易干燥,特别是寒露过后,干燥的现象愈发明显了,这时要注意做好室内保湿工作,如合理使用加湿器。如果条件允许,室内可养植一些绿叶花卉,既可让环境充满生机,又能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如:绿萝、富贵竹、花叶万年青等。
二、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节气的最大特点是“燥”,燥最容易伤肺伤胃。在饮食上应遵守“滋阴润肺,少辛增酸”的原则,适当多进食甘、淡、滋润、温和的食物,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适应寒露的气候特征。
1、养肺润肠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2、健脾补气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3、少食辛辣香燥的食物
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具有很大的“发散”作用,过多食用容易“耗气”和助燥伤阴。秋季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因为多食会加重体内积滞之热,不利于人体适应秋季干燥的气候。寒露之际,身体最需要的是养阴补精,辛辣过多容易使阴津损失且虚火伤身。
三、运动健身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寒露时节,天气不再炎热,温度逐渐下降,人的免疫力也相对不足,这时候需要增加运动来健身保健。同时也需要注意运动的选择,避免运动过度而引起身体不适。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健走和慢跑这种缓和的运动是最佳选择,能活动全身的肌肉,也能适当增加身体阳气。还可结合空气浴做深呼吸运动,寒冷使血管收缩,运动发热又使其舒张,这样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并延年益寿。
健走慢跑,爬山,瑜伽都适合在寒露时进行,寒露时节的运动一定要注意保暖,出门注意添加衣物,避免感冒。
四、精神情志养生
寒露时节,精神情志的调养很重要。此时气候渐冷,且越来越干燥,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易在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悲秋”,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伤感忧郁的心情。
中医认为过度悲伤对身体不利,应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将不良的情绪及时地宣泄出来,让心情平静安详,乐观豁达。平时多参加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去做做运动,陶冶情操,稳定情绪。经常放松,让身心保持舒坦平和的状态。还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喜悦溢于言表,可使忧郁愁烦顿消,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五、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养生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节气,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大幅减退,阴气渐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顺应秋季收养阴精的原则,早起能舒展阳气,以达阴阳平衡。
1、艾灸
具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寒露以后是感冒高发期,艾灸可以迅速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预防感冒,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手脚冰冷等。
2、中药足浴
寒露时节,当注意足部的保暖,白天勿赤脚,以防寒从足底生,夜间四肢莫伸被外。中药足浴不仅能温肾散寒,又防秋燥,且有助眠之效。
需要注意:足浴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感胸闷、头晕,应暂停止;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可致消化不良;儿童、女性经期泡脚需咨询医生,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代丽思 初审:杜红丽 终审:周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