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城唐家巷社区,有一个特殊的茶室——“法邻茶室”。2024年挂牌成立以来,茶室吸引了10名从政法系统退休的老干部,他们组成银发志愿者,借助深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投入到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
“法邻茶室”虽小,一年多来却通过以“情”说理、以“案”说法的方式,成功化解各类居民群众矛盾纠纷30余起,化解率达98%,成为襄城区通过“五化”人民调解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法治终结的生动写照。
何谓“五化”,即指在襄城区司法局牵头下,在全区构建“预防-调解-法治”三维联动治理体系,在调解过程中以目标化引领、专业化强基、系统化提效、精细化运作、协同化联动,实现群众满意度与法治获得感双提升。
在唐家巷社区小轴承厂家属院,不少居民家中都有电动自行车。然而,居民王师傅为了自己便利,总是将电动自行车推到楼道内充电,不仅挤占公共空间还带来安全隐患,邻里间矛盾日益激化。
63岁的退休民警陈天学得知后,多次邀请王师傅和住户们到“法邻茶室”喝茶。在“一杯茶”的轻松氛围中,陈警官耐心对王师傅进行劝导,“电动车停在楼道内充电,一旦电池起火,几秒钟之内就可能爆燃,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既解决你的充电问题,又确保大家的安全。”“总有一席话,解开心疙瘩”,在陈警官的耐心劝说下,王师傅认识到自身错误,主动将电动自行车移出楼道充电。在邻里关系缓和的基础上,陈警官又和唐家巷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联系相关部门,最终,一批电动车充电桩顺利装进小轴承厂家属院,居民充电难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记者从襄城区了解到,近年来,该区在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水平、打造专业调解队伍过程中,既广泛吸纳退休政法干部、老党员、热心群众、行业代表等组建志愿调解团,又建立起“综治中心主导、司法所常驻、多部门协同”的联动调解模式,在矛盾纠纷化解上形成合力,由“个案攻坚”转向“机制治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襄城区民主路社区,街巷掩映在浓郁的绿荫里,孩童们在嬉戏玩耍,文明、和谐、宁静、幸福的气息扑面而来。该社区以“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1+7’调解庭”工作法,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
“‘1+7’调解庭”工作法中的“1”是指社区党委,“7”则指公安、司法、人社、民政、城管、住建、妇联7个专业部门。民主路社区与各部门签订调解庭共建合作协议,在基层矛盾纠纷出现棘手难题时,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道”,邀请各单位派遣专业人员参与,集众智、汇众力,分类受理,联动调处,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
2024年以来,襄城区以195个人民调解组织、13个行业性专业调解委员会为载体,通过各级调解组织的高效运转,累计成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794件。
人民调解靠人民,基层调解有队伍,襄城区以“五化”多元调解机制为载体,使98%的矛盾纠纷在基层调解渠道得到依法终结,助推群众遇事从“找门路”转向主动“转法路”,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记者:陈霜 | 通讯员:唐姗姗 ,董美丽,柳瑞萍
编辑:杨景 | 校对:陈霜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