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上,“寻味汉韵·醉享枣阳——刘秀故里酸浆面·蓝带啤酒美食月”活动在枣阳市琚湾镇启幕,一位来自河南的小伙儿在酸浆面“食神”挑战赛环节获得第一名后,连声说:“琚湾酸浆面,吃了还想吃,真香!”
在襄阳,名气大的美食不仅有襄阳牛肉面,还有枣阳琚湾酸浆面。一到傍晚,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品尝着酸浆面,烫豆芽香辣开胃、卤豆皮软糯劲道,还有卤豆筋、卤牛肉、豆皮卷肉……最后一人来一碗酸浆面,特别爽口。
如果说襄阳牛肉面吃的是一种传统,那么枣阳琚湾酸浆面更加突出非遗传承与汉文化融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枣阳市举办琚湾酸浆面美食月活动,旨在通过“非遗+产业+文旅”的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提振餐饮、文旅消费指数。
说起琚湾酸浆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彭氏随族人迁居琚湾,在南街做面条生意,彭氏经常将夏秋收获的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准备在冬天食用。一日,佐以面食的蔬菜用尽,彭氏将酸菜和水制成酸菜糊糊,浇在煮好的面条上,没想到面条一端出,被顾客抢购一空,南来北往的客人食后赞不绝口,酸浆面由此流传开来。
后来,经过彭氏几代人的不断改良,酸浆面的品质得以提高和创新,传播范围日益扩大,成为枣阳地方特色餐饮响当当的金字招牌,20世纪80年代初,经商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周边许多人慕名来到琚湾“彭家老馆”拜师学艺,然后回家开店营业,其中不少人一干就是几十年。由此,酸浆面制作技艺得到推广并发扬光大,琚湾镇也因酸浆面而出名。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冠以“琚家”“彭家”“孟家”“付家”“吴家”“翟家”“张家”“汤家”等姓氏为门头的酸浆面招牌。酸浆面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枣阳人的骨子里。
200多年来,历经岁月沉淀,琚湾酸浆面的制作技艺和原材料基本没变。从传统手工技艺的代代传承,到风味配方的持续改良,琚湾酸浆面既保留了古法发酵的醇厚韵味,又融入现代美食的精致工艺,是枣阳人夏天招待客人的当家美食,也是外地人来枣阳品尝特色美食的不二选择。
琚湾酸浆面蕴含着文化的传承和接续。近年来,枣阳市加大对酸浆面传承人和传承技艺的保护,全面调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录像、出版书籍等方式保存记录。2013年,“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琚兴波、彭光莲分别成为襄阳市级、枣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琚湾镇被评为湖北省第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2023年,“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被确定为第二批襄阳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今年5月25日,在2025年湖北旅游商品大赛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湖北选拔赛中,枣阳琚湾酸浆面斩获银奖。
做好“一碗面”,带动一个产业。为了延长酸浆面产业链条,近年来,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成功研发出开袋即食型酸浆面,实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面条加工、酸浆酿造、电商销售全产业链,让琚湾酸浆面打破了地域限制,走向全国,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让更多人品尝到枣阳美食。
过去受发酵温度影响,琚湾酸浆面一般只在每年4月至9月才能吃到。2024年,枣阳宴、琚湾老砖厂两家餐馆通过技术改良和环境升温,促使酸菜持续发酵,实现了制作技艺新突破,让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正宗的琚湾酸浆面。
一碗酸浆面,百年琚湾情。承载着百万枣阳人民最鲜活的味觉记忆的酸浆面,是一碗“文化面”“生态面”,更是一碗“富民产业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文/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
特约记者:李晓军
通讯员:张静 刘睿喆
图/记者:王虎 李澍宇
通讯员:钟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