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
襄阳市,湖北省辖地级市,湖北省政府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东邻随州市,南界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辖3区(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3县(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3市(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3开发区(高新开发区、鱼梁洲开发区、东津新区)。
秦朝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西汉初年始建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自古分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50年,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著名景点有:古隆中、襄阳城、唐城、中国汉城、米公祠、鹿门寺、保康尧治河乡村旅游区、保康县五道峡自然风景区、九路寨、南河风景名胜区、薤山国家森林公园、水镜庄、春秋寨等。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2017年12月,襄阳获评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8年4月17日,襄阳以102.84的全面小康指数排名2017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54位。根据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827.81亿元,跨越5800亿元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5.6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5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487.64亿元,增长1.7%。
人口简况
2022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5.43万人。其中,出生人口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4‰;死亡人口2.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7.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2%。
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93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7元,增长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62元,增长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648元,增长7.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796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5亿元。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与面积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地跨东经110 ° 45 ′ —113 ° 06 ′、 北 纬31° 13′—32° 37′,北邻河南省南阳市,南与荆门市相邻,东接随州市,西连十堰市。行政区域总面积 1.97 万平方千米,平面版图呈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边界线全长 1332.8 千米。
地形地貌
襄阳市地形大体分为西部山地,中部岗地、平原,东部低山丘陵等三个基本地理单元;地质分属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两大构造;土壤主要包括黄棕壤、水稻土、石灰土、潮土、紫色土、山地棕壤等六种;山脉分属武当山、荆山、桐柏山、大洪山四大山系;河流分属汉江、沮漳河两大水系;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资源较丰富,不少品种储藏量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灾害发生种类多,其中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次数多。
山川形要
(1)地形
全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岗地、平原,东部为低山丘陵。
西部山地 由武当山余脉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包括保康县全部,谷城县大部,南漳县西中部,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40.6 %。区内海拔平均4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有403座,山陡谷深,土层浅薄。位于保康西南歇马镇的关山,是荆山山脉主峰,海拔2000米,为市境最高山峰。
中部岗地、平原 是介于西部山地和东部低山丘陵之间的宽阔地带,面积约870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44.2%。自西往东,有隆中山、岘山、长山等横贯其间,将其分割成两部分,其中北部以岗地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北部岗地系南阳盆地南缘部分,包括老河口市、樊城区全部,襄州区(含襄北农场)北部,枣阳市北部,俗称“三北”岗地,面积约5900平方千米,区内岗垄相间,波状起伏,海拔70米~160米,相对高差20米左右,土层深厚,植被稀少;南部平原为江汉平原的宜(城)钟(祥)夹道地带,以及流经北部岗地的汉江、唐白河干流沿岸冲积平原,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区内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位于宜城郑集镇的八角庙村,海拔44米,是市境最低处。
东部低山丘陵 系桐柏山、大洪山余脉的延伸部分,主要分布于枣阳市东部、南部,襄州区南部,宜城市汉江以东地区,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15.2%。区内海拔多在200~400米,相对高差40~150米,地势东高西低,山体为第三纪红色沙岩和第四纪粘土构成,山丘平缓,沟谷开阔,土层较厚。位于枣阳东北新市镇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位于宜城东南流水镇的洪山大坡,海拔555米。
(2)地质
全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地质演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泛地槽阶段,台、槽分野阶段,地壳活化阶段。
(3)土壤
全市土壤类型为土类6种、亚类13种、土属57种、土种226种。在6种土类中,比重排列依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石灰土、潮土、紫色土、山地棕壤。据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6种土类在全市(含原辖县级随州市)土地总面积中分布比例分别为65.31%、14.70%、12.19%、3.54%、3.37%、0.83%。
山脉
全市山脉分属武当山、荆山、桐柏山、大洪山等四大山系。
武当山系 该山系在襄阳境内主要分布于老河口市西北部、谷城县西北部、保康县西北局部。老河口市境有朱连山(又名珠连山、杏山)、青杠扒岭谷城县境有薤山、摩天岭、东马鞍山;保康县境有香草岭、园包观、五佛庵岭。
荆山山系 该山系在襄阳境内主要分布于保康县几近全部、谷城县西南部、南漳县西及中部、宜城市西南与东北部、襄城区西南部。保康县境有关山、望佛山、三尖山、聚龙山、朝元山、九路寨、老架山、茅山岩、凤凰山、官山、玉皇顶、大石脑、大官帽山;谷城县境有青龙山、偏头山、云峰寨;南漳县境有七里山、玉溪山、过风垭、天宝寨、主山寨、高脚顶;宜城市境有八万山、南界山、金牛山、石盐山、杨家大山;襄城区境有隆中山、钱家山、万山、摩旗山、琵琶山、虎头山、羊祜山、真武山、郑家山、岘首山、凤凰山、扁山。
桐柏山系 该山系在襄阳境内主要分布于枣阳市东北部,有王皇顶、大阜山、唐梓山。
大洪山系 该山系在襄阳境内主要分布于枣阳市西南部、襄州区南部、宜城市东部。枣阳市境有光武山(又名狮子山)、梁家山(又名瀴源山)、青峰岭(又名小洪山);襄州区境有万家大山、鹿门山(又名苏岭山)、马头岭、霸王山;宜城市境有长山、代古鼎、马头山、两乳山、卧牛山、红山大坡、洪山大坡。
隆中山 位于襄城区西部,因此山隆然中起得名,距襄阳城西南13千米,主峰海拔307米。因诸葛亮青年时期在此寓居10年,建有祠宇纪念。
鹿门山 位于襄州区西南部,本名苏岭山,东汉建武年间建寺庙于此,因庙前神道入口两侧各立一石鹿,故改称“鹿门山”,主峰海拔350米。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栖居此山终老,唐代襄阳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隐居此山。明嘉靖四年(1525)重建庙宇时因此而名“三高祠”,也称“鹿门寺”,奉祠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三人。
岘首山 距襄阳城南约2.5千米,山顶海拔117米,当地俗称“小山”,北宋庆历年间襄州知州王洙诗赞“襄阳南出大路奔,小山曰岘名特尊”。山顶建有岘首亭(又名文笔峰塔),山南麓建有羊杜祠(祀西晋荆州都督羊祜及其继任者杜预),并立碑纪念。人们感念羊祜恩德,见碑莫不泪下,故碑称作“堕泪碑”,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歌咏。今亭、祠、碑无存。
凤凰山 又名白马山,距襄阳城南约3.3千米,主峰海拔281米。山南麓冲地建有“习家池”、“习氏祠堂”,冲地再东南有凤林关、凤凰亭、凤凰滩。凤林关,为孙坚丧身处。东汉末年,孙坚攻击刘表,在襄阳城南的凤林关被乱箭射死,年仅三十七岁。
癞毒山 因山形酷似癞蛤蟆得名,距襄阳城南2千米,主峰海拔160米。山北麓建有“张文贞公祠”(简称“张公祠”),为祭祀唐朝宰相张柬之(襄阳人)而建。现张公祠及其周边为国家森林公园。
真武山 本名龟山,其中部突兀而起,似一巨龟伏地,故名。距襄阳城西南1.5千米,山顶海拔162米。山顶建有真武道观,因之改称真武山,俗称九宫山,相对于道教名山武当山,又称“小武当”、“小金顶”。山东侧有南宋摩崖石刻“李曾伯纪功铭”,东北有刘备“马跃檀溪”遗址。
万山 又名汉皋山,距襄阳城西5千米,山顶海拔151米。山顶北坡有“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故宅遗址、王粲井,王粲曾经在这里居住十多年。山北麓有解佩渚、沉碑潭。解佩渚,因汉水神女在这里解佩的传说故事而得名,详见“民俗方言”之“穿天节”条目。沉碑潭,杜预沉碑之处,详见“著名人物”之“杜预”条目。
薤山 位于谷城西南部,因山上盛产薤白(野生草本植物)得名,传说是神农尝百草植五谷的地方。山体自西南走向东北,面积4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099.3米。该山层峦叠嶂,险峻陡峭,林木苍翠,气候宜人,有“中国南避暑山庄”之称。19世纪末,美国、挪威等8国传教士在此山建有一批别墅避暑。
河流
全市有大中小河流98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66条,均属长江水系,次分分属汉江、沮漳河两水系,最终水入长江。
汉江水系由汉江干流及其支流组成,境内流域面积1689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85.63%。
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或汉沔、沔汉联称,襄阳及其以下河段亦称襄江、襄河。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留坝县西,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千米,于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注入长江。汉江干流自丹江口水库坝下黄家港入境,自西北流向东南,依次流经老河口、谷城、樊城、襄城、襄州、宜城等县(市)区,至宜城芝麻滩出境入钟祥市。境内长195千米,河道属游荡性分汊型河道,区间入汇河溪较多,河谷开阔,河道宽浅,洲滩密布,河水分汊,水流散乱,枯水期河宽300米~400米,洪水期漫滩后河宽2000米~3000米。据襄阳水文站观测,夏季最高洪水位71.71米,发生在1935年7月7日,相应洪峰流量52400立方米每秒;秋季最高洪水位69.92米,发生在1964年10月6日,相应洪峰流量26400立方米每秒;最低水位59.75米,发生在2004年7月16日;最小流量145立方米每秒,发生在1958年3月12日;年均流量1293立方米每秒。境内干流建有水(航)电枢纽工程2处,水电站水库总库容5.545亿立方米。装机10台,总容量19.9万千瓦。境内直接入汇干流的支流共计49条,其中左岸34条,右岸15条。直接入汇的主要支流依次有北河、南河、清河、唐白河、南渠、淳河、莺河、蛮河等。
汉江
北河 汉江右(南)岸支流。南北朝称泛水,清代称古洋河,后因位于谷城县境之北,由此与位于县境之南南河相对称,又名北河。源出武当山南麓房县沙河镇南进沟,东流至谷城县紫金镇晏家洲村入境,1974年前为南河支流,1974年在安家岗筑坝封堵河口,新开河道长997米,缩短流程7.5千米,至谷城县城关镇安家岗村直接入汇汉江。境内河长59.6千米,流域面积894.71平方千米。最高水位发生在1975年8月9日,拦截干流而建的中型潭口水库坝顶局部溢流深15厘米,调查水库下游石花镇街处洪峰流量4870立方米每秒。年均流量3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建有水库中型2座、小(1)型6座、小(2)型19座。
南河 汉江右(南)岸重要支流。秦以前称彭水,后称筑水。因其水汇流峡谷,形似古击弦乐器“筑”,被礁石划出的道道水纹恰似“筑弦”,故得此名;汉时又称粉水,据《南雍州记》载:西汉丞相“肖何夫人渍粉(此河),鲜洁异于诸水,因取为名”,也因之称粉青河、粉清河、粉渍河;再后因流经谷城县境之南,俗称南河。源于神农架林区大神农架山,海拔2933米,自西南流向东北,至保康县马桥镇笔架村后穿房县境,再至保康县寺坪镇大畈村入境,至开峰峪有清溪河注入,东流入谷城县紫金镇玛瑙观村,至谷城县城关镇格垒嘴村汇入汉江。市境全长141.5千米(保康境67.5千米、谷城境74千米),流域面积2568平方千米。最高洪水位发生在1975年8月9日,其中开峰峪站(保康境内)水位211.79米,相应洪峰流量8280立方米每秒。谷城站(谷城境内)水位89.72米,相应洪峰流量12800立方米每秒。据谷城站观测,最小流量7立方米每秒,发生在1958年2月1日;年均流量80立方米每秒。市境两县干流已建成梯级水电枢纽(站)9座,其中保康5座、谷城4座。
清河 汉江左(北)岸支流。以河水清澈得名,又称小清河。源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乡(1972年前属今邓州市)邹楼村,东南流至邓州市鲁桥入老河口市境,流至黑龙集西入襄州区境,至石桥镇东称东排子河,南流至石桥镇南有西排子河注入后称排子河,南流至黄茅山后称清河,东南流至樊城区洪家沟有大李沟注入,南流至樊城区清河口后入汇汉江。市境长度74.5千米,流域面积1376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调查黄茅山处洪峰流量284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64年7月27日,黄茅山站洪峰流量1580立方米每秒。枯水季节,最小流量为0.01立方米每秒。境内流域已建水库为大(2)型2座、中型6座、小(1)型19座、小(2)型45座。
唐白河 汉江左(北)岸重要支流。在汉江所有支流中,除河道长度外,该河流域面积、年均流量、年均径流量均居第一。以市境襄州区双沟镇龚嘴村两河口为界,因支流唐河于此汇入,该河分作上下两段。两段名称不同,上段习惯称白河,下段习惯称唐白河。以域外角度视之,两段准确应合称唐白河。其中上段白河古称淯水,为唐白河正源。源于河南省嵩县攻离山,自西北折转流向东南,经河南省嵩县、南召、南阳(今宛城区)、新野等县(区),至襄州区朱集镇翟湾村入襄阳市境,至两河口长328千米,其中市境长度26千米;下段唐白河自两河口流向西南,途中于东津镇唐家店纳入滚河,至张湾镇黄沙垴入汇汉江,流程22.6千米。市境上下两段河长48.6千米,流域面积(支流唐河、滚河在内)4208平方千米。唐白河水系呈扇形分布,白河、唐河汇流前各自流程长,汇流后流程短促,末段左岸又有滚河注入,且下泄洪水易与汉江干流洪水遭遇,因而下段洪水漫滩出岸成灾频率较高。最大洪水发生在1975年8月9日,上段新店铺站最高水位85.29米,相应洪峰流量4630立方米每秒;下段董坡处调查最高水位75.17米,相应洪峰流量13400立方米每秒。据新店铺站观测,上段最低水位发生在1977年6月25日,为76.51米;最小流量发生在1978年10月16日,为0.16立方米每秒。境内上段建有水库小(1)型47座、小(2)型11座,并建有泵站2座,装机5台1030千瓦,设计提水能力4.9立方米每秒。
襄水 汉江右(南)岸支流。《汉书·地理志》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水经注》沔水篇云:“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南北朝张邵始筑襄水土堤,亦即襄阳护城堤(又称救生堤、张公堤),渠侧之地渐被开垦成田;迨至南宋已在渠侧驻军屯垦。该水因之又称襄渠。现为襄城区排洪排渍排污主要沟渠。该渠源出扁山南麓襄城区尹集乡凤凰村,源头名泉水坑,泉口直径10余厘米,终年涌水,北流折转东南逶迤下行,至岘首山绕行向南,至庞公街道办事处观音阁村观音阁庙下入汇汉江。全长14千米,流域面积31平方千米。该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每岁夏秋泛涨,历史上常因山洪暴发破堤成灾。近50余年间最大洪水发生在2004年8月4日,渠堤多处漫溢或溃决,洪灾造成襄城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灾后,对该渠开发治理进一步加强、提升。
淳河 汉江左(东)岸支流。古称瀴水、纯河。源出枣阳市境青峰岭大古顶山,熊集镇耿集社区余家湾,南水北流,至耿集转西至罗岗水库入襄州区境,至东津镇三合村淳河沿折转向南,至王家嘴入汇汉江。全长67.4千米,流域面积626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调查秦咀处洪峰流量1519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见于每年枯水季节,为0.1立方米每秒。流域建有水库中型2座、小(1)型7座、小(2)型35座。
蛮河 汉江右(南)岸重要河流。古称鄢水,又改称夷水、蛮水。清同治版《宜城县志》称:“蛮水,入县境去城西四十里,地名申家嘴。初名鄢水,宜城在古名鄢,取此水也。后以水出戎夷之地,更名夷水”。《水经注》云:“蛮水,夷水也。晋南郡公桓温父名彝(通夷),因讳其名,改称蛮水”。又称蛮河、堰河。源出保康县龙坪镇马虎垭,自西向东,折转向南,流经保康、南漳、宜城等3县(市),至宜城市郑集镇王岗村岛口出境入钟祥市,随即至转斗镇王家营小河口入汇汉江。境内河长184千米,流域面积3276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7日,调查武安镇处最高水位74.60米,相应洪峰流量446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53年4月30日,河道断流。流域建有水库大(2)型3座、中型3座、小(1)型20座、小(2)型82座。著名“百里长渠”是引蛮灌溉工程,为全国最早的灌溉渠,常年灌溉南漳、宜城两县(市)农田面积30.3万亩。
莺河 古名汝水,又名洇水。上游河段名南泉河、汝泉。河源有三支五派之说,北支三派,东、南两支两派,以北支三派中象鼻子溪最长,为正源。源出枣阳市熊集镇青峰岭梁家山,北水南流,至包家湾入宜城市境,向西折转南流,至流水镇雅口入汇汉江。全长54千米,流域面积492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河道两岸被淹没。流域建有水库大(2)型1座、中型1座、小(2)型10座。
沮漳河水系 由沮漳河干流及其支流组成,境内流域面积283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14.37%。境内直接入汇沮漳河干流的支流计23条,其中左岸12条,右岸11条。主要支流有鸡冠河、漳河。
沮漳河 沮河与漳河流至宜昌市辖当阳市河溶镇两河口后合称沮漳河。两河口以上干流称沮河,又称沮水,古称睢水,为正源。源出保康县境荆山主峰关山偏北东之羊角尖南麓,保康县歇马镇油山村响铃沟,流至堰坪称八道河,东南流至三坪称堰坪河,至歇马镇盘龙村称歇马河,流出竹林口称扁洞河,至重阳入南漳县境,至百福头出南漳境入远安县,至荆州市江陵县李埠镇临江寺入汇长江。市境保康、南漳两县河长94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6日,调查马良坪处洪峰流量2590立方米每秒。马良站设立后观测,汛期最高水位为290.86 米;最大流量发生在1971年7月1日,为912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81年6月10日,为0.47立方米每秒。境内干流建有水电站3座,发电装机9台,总容量3.34万千瓦,其中峡口水电枢纽工程最大,电站水库总容量1.36 亿立方米,发电装机3台,总容量3.16万千瓦。
鸡冠河 境内沮水右(北)岸支流。源出保康县歇马镇施家沟村五股水,南流至许家阳坡称锣鼓寨河,东南流有王家沟水注入后称战口河,再流有霸王河注入后称霸王河,再流有千担沟、打马石沟、盆圆沟水注入后称塔马坪河,再流折转向南有石板沟水注入,再折转向东北后称鸡冠河,流至马良镇马良街村入汇沮河。全长36.1千米。
漳河 沮漳河最大支流。又称漳水。古名南漳,以别于山西省境清漳、浊漳两河而名;今南漳县因之得名。据《湖北河流集》载,源出保康县龙坪镇黄龙洞沟,随即流入南漳县薛坪镇三景庄,东南流至东巩镇傅家畈出南漳境入远安县。其中南漳县境河长91千米,流域面积1140平方千米。关于漳河源,习惯认为是南漳县薛坪镇三景庄(该处因有老龙洞、自生桥、蓬莱观三景得名)。2004年11月,漳河源被命名为“襄樊市漳河源市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漳河源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漳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调查打鼓台处洪峰流量2870立方米每秒。打鼓台站设立后观测,汛期最高水位为257.74米;最大流量发生在1999年7月5日,为141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75年5月8日,河道干枯,流量基本为零。流域内建有水库小(1)型2座、小(2)型31座,并建有小水电站12座,发电装机26台,总容量4611千瓦。
编辑:舒丽君
责编:刘燕 审核:王海安 杜红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