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北文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 李竹颖
很多人都聆听和学习了广播剧《旗帜》都被深深打动,而我总觉得自己的感受要比别人更“生动”一些,更“热烈”一些。我叫李竹颖,很荣幸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成为了学校“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的第一个研究生支教队员,更荣幸的是在第十一批支教团队在藏期间能够和《旗帜》录制组邂逅,并作为“格桑花”原型人物参与了《旗帜》第四部《启程—理想青春照未来》的录制。
每次听到这部熟悉的广播剧,在雪域高原和藏族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般在脑海中历历在目,无论时隔多久都让我热泪盈眶。广播剧中的桑吉和拉珍只是万千藏族孩子中的代表,他们羞涩胆怯却淳朴善良,一批批“格桑花”的到来为孩子们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全新窗口,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充满阳光。七年弘文励教,我们充分发挥“理想坚定、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支教精神,结合自身特长,分别在琼结县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教育局开展支教活动。
“理想坚定、不畏艰辛”,是“格桑花”的动人底色。“校长,我想再咬牙坚持一下,既然我来到了这个地方,我就没打算中途回去,我想为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第六批“格桑花”队员项立刚克服强烈高反反复发烧的执着坚持。“我随时都会流鼻血,高原反应对我来说确实有些痛苦,但只要心中常存对祖国、对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一切困难都是那么的渺小。”这是第二批“格桑花”队员涂波对支教事业的感人决心。
“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是“格桑花”的力量源泉。队员跨专业、多课程授课,举办课余学习培训班,开展家访补习,募资设立“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成立“格桑花·心桥”心理辅导室,开展“暖手、暖智、暖心”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当地学生参与“首都参观”“隆中访学”项目,建立了山南市首个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科创社等十多个首创课外学习实践项目扎实推进等等,这是琼结县中学中考成绩由第10名跃居到第1名,第二课堂参与率达到100%,经过队员们的心血付出,学生在全国科创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
“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是“格桑花”的青春特质。我们因支教和西藏结缘,与藏族同胞的血肉联系日益紧密,留藏奉献的念头也与日俱增,一批又一批的“格桑花”队员因为支教爱上了这片神圣国土,选择大学毕业后重返西藏、扎根高原,有的奔赴阿里、有的留在山南,激情投身西藏建设。队员中有2人两次支教,已有7人毕业后返藏工作,还有40名在“格桑花”支教精神感召下的非支教团队学生毕业后到西藏就业创业。从古隆中山下到藏南谷地,从“含苞”到“流芳”,“格桑花”支教精神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湖文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用初心和担当书写了汉藏情深的青春答卷,受到了当地师生和教育局领导的热情称赞。琼结县中学、小学、教(体)育局、住建局分别赠送的锦旗及感谢信,还有来自国务院、中宣部、团中央及鄂藏两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多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对“格桑花”支教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而在录制广播剧的过程中,我更加切实的感受到了当地孩子们对我们“格桑花”的热爱,他们大声的告诉电视台的老师要为他们最喜欢的“格桑花”支教老师们献歌一首,要知道,最初的他们是多么的腼腆啊!那首我虽然听不懂的藏语版《烛光》,仅仅因为孩子们真挚的眼神和热烈的情感,就让我充满了力量和感动,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格桑花”老师的自豪和荣耀。时光荏苒,参与广播剧配音和录制的时光充实而又短暂,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格桑花”支教精神、讲好“格桑花”动人故事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作为当代青年党员,我要将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格桑花”精神转化为奋力成长的精神养料,争取投身到更多的志愿服务当中,切实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