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尚炜 陈小密
2021年,各级媒体涌现出一大批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献礼作品,以致敬建党百年。襄阳市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广播剧《旗帜》,聚焦百年以来襄阳涌现的先进党员典型,一个个感人的襄阳故事,记录了襄阳改革发展实践,也是“思政课”的现实教材。
用广播剧的形式,使听众达到沉浸式传播效果
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艺术。广播剧由配音演员完成对人物的配音,并运用一定的制作技术完成的仅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作品。广播剧虽然只有音频的形式,但其具有完备且贴合性强的背景音乐、场景音乐、动作音乐、人物对话等,带给听众沉浸式的体验。
“沉浸”在中国语境下的引申义指主体认知在意识空间中的“沉浸”。是基于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结合特殊的叙事手法,构建以假乱真的媒介图景,达到沉浸体验的效果。沉浸状态的形成是外部情景和主体认知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达到沉浸式传播,作品选择了典型语言、典型音响。比如在作品中,孩子们充满希望和童真的声音洗涤听众的心灵,质朴的音色有无形的力量让略显浮躁的心静下来,用心感受,走近这段故事中。支教老师第一次见到学校,感慨“学校好气派!还有这么好的足球场、标准的篮球场!”;校长大声迎接的声音:“扎西德勒!”老师们充满朝气的声音:“您好您好!”这些典型的语言为听众呈现了学校环境的美,和校长的热情,支教老师们的激动。
支教队员到达西藏做的第一顿饭是煮面条,此时音响依次选择了撕开方便面包装袋的声音、倒水的声音,水沸腾等声音,完整地再现了煮面条的过程。结果水沸腾,面条却是硬的。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队员们没有气馁,而是用一句“体育老师给你科普一下物理知识”,大家一起幽默、乐观地正视困难。
相比短视频,广播剧更能够让人静下来,专注一个故事,走近一个故事,体验一个故事。同时,广播剧因为只需要听觉的参与,感受过程中受到的诱惑和干扰相较视觉会少一些,可以在没有限制的任意环境中接受信息,睡前、开车等都可以便捷地收听,这些都是广播剧的魅力所在。
用“好声音”弘扬主旋律,使听众受到精神的洗礼
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音响来加强气氛。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支教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有辨识度的声音和鲜明的性格特点,有的幽默,有的开朗。队长“喜子老师”,带领大家从湖北到西藏,从学生到教师,他们奋斗的青春足迹照亮了一群孩子的人生。
作品选材典型,以一个个小故事,一句句感人的语言串联起整个作品。比如“喜子老师”走访桑吉家,在和桑吉妈妈的对话中,听到了一位孩子的懂事,一位母亲的不易。在桑吉妈妈挽留一起吃饭,老师选择了留下来,对于需要爱的桑吉而言,老师对他的重视,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爱”,“和他们交朋友”,语言质朴,却掷地有声。
在支教老师们的精心准备、认真排练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合唱团终于到北京参加比赛,站上了更大的舞台,极大地鼓励了孩子们的自信。“喜子老师”是引路人,让琼结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喜子老师”是知心人,让琼结的孩子情感得到释放;“喜子老师”是守护者,守护每位孩子的梦想,让琼结的孩子勇敢逐梦。
如今现实生活中的“喜子老师”吴顺喜已经扎根西藏,桑吉来到了湖北武汉上学,“你在我的家乡守护我的亲人们,我也想成为守护别人的人!”越来越多的内地支教老师志愿服务西藏。他们传授知识,用爱呵护学生成长,引导他们变得更坚强;为孩子们带去高原以外的新鲜内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树立远大理想。
广播剧传递温度关照现实,以一点窥面的方式,着力讲述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团队第一批队员如何乐观面对困难,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2014年起,一批又一批的“格桑花”团队赴琼结县中学志愿支教。春风吹度,格桑花开,他们用爱为藏族中学生打开一扇观察外面世界的窗户,用初心和担当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青春华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