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姜小凌
2014年以来,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团队远赴西藏雪域高原,弘文励教,播撒志愿支教的种子,使“格桑花”精神赓续传承。该团队先后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年度最美支边人物”和“年度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称号。由襄阳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和西藏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系列广播剧《旗帜》第四部《启程:理想青春照未来》(下称《启程》)集中讲述了支教队员们在西藏琼结县中学开展第二课堂的生动故事。他们用青春搭起知识的桥梁,用信念托起孩子们的理想,谱写了一首撼人心魄的青春之歌。全剧采用丰富的声音元素营造场景氛围,塑造典型人物,讲述生动故事,彰显志愿精神;既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充满着真挚的师生感情,更激荡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启程》无疑是成功的。
用声音营造场景和塑造典型
不同于电视剧的声画并茂,声音是广播剧唯一的表现元素,主要利用人声、音效和音乐等听觉符号描绘场景、渲染气氛、展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借助听众的想象与联想,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在艺术享受中获得感悟与教化。就《启程》而言,背景音乐的选择和音效的设计非常贴合剧情:如开头浓郁的藏族民歌、此起彼伏的牛羊声瞬间将听众带到雪域高原的场景中;当队长吴喜国(下称喜子)向罗校长主动请缨筹建校合唱团时,响起的是高亢激越的背景音乐;当桑吉妈妈讲述丈夫去世的过程时,响起了沉郁悲戚的背景音乐,令人潸然泪下。然而,《启程》最成功的声音元素还是人物的台词配音:羞涩而善良的桑吉、开朗又聪慧的拉贞、勇敢负责的队长喜子、率真自信的体育队员小齐、柔中有刚的美术队员“星星”以及沉稳内敛的琼结县中学罗校长和热情好客的桑吉妈妈等等,这些性格各异的角色都是通过配音与台词塑造出来,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情高潮部分:当合唱团赴京演出上场前,孩子们方知喜子老师因为急性阑尾炎手术而不能亲自到场指挥,本来缺乏自信的他们显得十分失望和焦虑。小齐老师通过微信让孩子们与喜子通话,喜子低沉嘶哑的嗓音形象地传达出术后虚弱的身体状态,但是他却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为大家解压鼓劲,“傻小子”的调侃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心理,“格桑花,加油”的台词瞬间给孩子注入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听众也如临现场,不觉间已热泪盈眶。可见,声音不仅能够营造场景和气氛,也足以塑造角色和传达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共振。
用声音演绎格桑花故事
《启程》的结构线索非常清晰:以首批五名援藏支教队员前往琼结县中学报到作为故事开头,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筹建合唱团参赛这一中心线索,主要设计了报到参观、师生见面、秘密送餐、家访和报名参赛、排练以及正式比赛等几个有声有色、连贯自如的情节。桑吉作为该剧着力塑造的一个角色,既有藏族学生的典型特征如淳朴、善良、羞涩(不自信)、多才,也有鲜明的个性,如聪慧、体贴、敏感而倔强。具有音乐天赋的他因为爸爸的离世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决定从此与音乐绝缘。对此,喜子和其他学生全然不知。剧中通过设置悬念、先抑后扬的叙事方式逐步延展情节:桑吉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引起喜子队长的关注——通过家访了解到一个月前爸爸去世,这给桑吉的心理造成阴影——喜子队长抓住桑吉“想到首都北京”的心理引导他参加合唱团,并许诺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桑吉报名参加合唱团,心结打开——合唱团前往北京表演,喜子却因为急性阑尾炎住院了。比赛虽然没拿到冠军,但是开阔孩子们眼界、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的支教目标已然实现。在广播剧的尾声,时间跳跃到七年后:喜子大学毕业,已留在西藏工作,而桑吉也如愿以偿地在湖北武汉上大学。受喜子等支教队员的感召和精神洗礼,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桑吉决定报考医护专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要让“格桑花”在祖国遍地绽放,让志愿者精神永远赓传。
《启程》充分运用广播剧语言、音乐、音响的表现手段,将情节演绎得有声有色,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不仅听到了精彩的故事,也听到了人物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用声音诠释格桑花精神
格桑花不畏高原火辣的阳光,更耐得住雪域严酷的风寒;她美丽而不娇艳,柔弱却不失挺拔;恶劣的气候环境砺练了她的生存意志,短暂的生命时光却释放出清幽的芳香,这便是格桑花精神的核心所在:平凡朴素、坚韧执着、爱与奉献。《启程》也通过声音符号诠释这一精神内涵。
从该剧本身来看,“格桑花”精神主要有三个指向:淳朴坚强的藏族人民(包括学生)、砥砺奉献的支教团队和坚持援藏的党中央国务院。《启程》主要通过配音台词、角色塑造以及故事情节来彰显“格桑花”精神:报到伊始,剧烈的高原反应并未使队员们退缩,他们第一时间将购买的特产和文具送到学生手中;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他们就自己动手做饭;年幼的桑吉因为爸爸的离世而深度自责,队员们引导他从失亲之痛的阴霾中走出;经过倾力打造的第二课堂,孩子们从自卑害羞走向自信乐观……支教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给出一份惊喜的成绩单”的承诺,诠释了“强国有我”的勇气和决心。“80后”“90后”曾被贴上“垮掉的一代”的标签,今天也有不少青年选择重压之下的“躺平”生活,《启程》的时代价值在于塑造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不惧困难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迷茫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安放青春的方向。
《启程》还多处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援藏工程的成效:学校硬件设施一流,藏民们住进了新房,孩子们的学、吃、穿、用被“全包”……罗校长颇有感触地说“党中央的援藏计划是一件举全国之力的工程”“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剧中孩子们的参赛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也隐喻了党中央的阳光普照西藏,而“吃水不忘挖井人”则从藏族人民感恩的视角彰显了国家援藏工程的成效。
“我自愿做一名光荣的‘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每个学期,支教队员们的出征誓言响彻校园。到目前为止,先后有7名队员毕业后选择重返西藏、扎根高原。“格桑花”精神的光环效应越来越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使爱心接力的火炬持续燃烧和传递下去。这也正是制播《启程》的初衷与价值所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