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实在咱们襄阳锣鼓文化也有悠久的历史,那为了能够让这种艺术传承下去,一支老年锣鼓队打响了。

今天上午,在高新区长虹北路诸葛亮广场一片树林里,锣鼓喧天,由五名退休老人组成的楚天之韵锣鼓队,正在这里排练。欢快、热烈的锣鼓声,让一旁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赏。
市艺术研究所音乐专家们认为,襄阳锣鼓可以与西安的古乐比美,这个锣鼓反应了我们当地人民的心声,精神生活的需要。
年近七旬的杨晋,是宜城人,早年当过老师,年轻时就喜欢敲锣打鼓。三十多年前来到市区转行经商,可对传统锣鼓的喜爱一直没变。这些年我市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他听到的锣鼓声,与小时候在宜城听到的传统锣鼓音相比较,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

传统锣鼓谱整理人杨晋说,襄阳搞文艺活动,无论是玩旱船,玩龙灯,打的都是扭秧歌的调。秧歌锣鼓调是山、陕一带的民乐锣鼓。襄阳的锣鼓应该带有“楚味”。而宜城是楚都,他小时候听到锣鼓叫楚都锣鼓。退休后,杨晋自掏腰包,回到宜城, 深入宜城王家集村,复排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楚都锣鼓”。
“楚都锣鼓”,相传楚国国王,大量开荒垦地,为了鼓舞士气,消除疲劳而敲打锣鼓,扬歌说唱。曲调清雅、刚劲有力、优美动听,遇到哪家有婚事、祝寿、造屋上梁或节目等喜庆之时,都要请一个班子来热闹一番。
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我市花鼓戏音乐老艺人潘国强,一听就听出了门道。
市花鼓戏音乐老艺人潘国强说,这就是我们襄阳传统火炮的打法,这和别处的打法都完全不同,我们这里的打法非常柔软,非常喜庆。
潘国强说, 这种锣鼓有一套完整的“家业”,即鼓、钹、大锣、马锣等和一班吹打艺人。过去, 吹打艺人往往又是出色的民间歌手,他们可以边打边唱,就是人们常说的“火炮歌”。 由于时代久远,年轻人基本不会,如不及时加以保护传承,这种美妙的打击乐将面临失传。
市艺术研究所音乐专家说,襄阳锣鼓可以与西安的古乐比美,这个锣鼓反应了我们当地人民的心声,精神生活的需要。
传统锣鼓谱整理人杨晋说,敲锣打鼓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它朴实无华,富有乡土情趣。他打算将这一传统锣鼓的打法进一挖掘后,让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襄阳广电全媒体:王晖 阿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