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大货车在生产车间装运产品
“生产线就是发货线,客户的车等着我们的货。”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订单持续饱和,企业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曾经用来周转的堆货区,已经空置了很长一段时间,“等米下锅”的客户直接派大货车到车间拉货。这繁忙的景象,是企业订单爆满、产品供不应求的最直观印证。
“以前生产也分淡旺季,随着产品结构和市场业务的逐步调整,现在订单增长更平滑,一年四季都是旺季。”三环锻造党委副书记郑大定的一番话,揭示了变化的本质。变化的引擎,正是始于三年前的主动求变和坚定投入。
三环锻造,这家国内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转向节生产企业,其产品早在6年前就已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然而,面对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汹涌浪潮,三环锻造自2022年起,毅然投入上亿元研发资金,全面进军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领域。
三年来,公司瞄准高端新能源车型的需求,自主研发了100多种转向节、控制臂、节叉、阀体类产品,重点攻克了一体化集成锻造等八大核心工艺难题。走进三环锻造的研发中心展厅,与东风、比亚迪、长城、北汽等头部知名汽车品牌的合作展板赫然在目。目前,公司已为比亚迪仰望、长城蓝山、奇瑞捷途等主流畅销的20多款新能源车型提供配套服务,累计推出转向节、控制臂等208类新产品,其中14项制造工艺国内领先。
11月5日,工人对产品进行清理检测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最终在市场上迎来了爆发。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企业实现销售额11.83亿元,同比增长22.4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售2.43亿元,同比增长120%,成为公司强劲增长的新引擎。郑大定明确表示:“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目前,公司新能源转向节等产品订单已排到明年三月份,日均产能突破6000件。
11月5日,生产线正在满负荷生产
三环锻造从传统冠军到新能源赛道“新星”的蜕变,并非孤例。它是襄阳市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在11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襄阳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黎东系统介绍了“十四五”以来,襄阳在推动产业焕新和优化产业生态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同时,襄阳坚持数智赋能导向,聚焦“人工智能+”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孪生工厂、无人工厂,并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为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坚持绿色低碳导向,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企业和园区入选绿色制造名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融合发展导向,创新开发“襄企政策通”小程序,利用大模型实现政策精准匹配;频繁组织产销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11月5日,大货车直接开进生产车间装运产品
在创新驱动方面,襄阳市构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已拥有包括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在内的庞大创新企业集群。通过搭建中试平台、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深化“科技副总”入企服务、组织技术攻关等措施,持续为企业创新发展“加油续航”。
从三环锻造车间里排队等候的货车,到生产线上直接装车发运的产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繁忙与兴旺,更是一个区域产业经济在创新驱动下焕发的蓬勃生机。正是有了前瞻的产业政策引导、肥沃的创新生态滋养,才有了像三环锻造这样的企业,勇于打破路径依赖,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叩开新市场的大门,实现从“一个冠军”向“另一个冠军”的跨越。襄阳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由这一个个生动的创新实践共同绘就。
文字/摄影/视频:谢勇
通讯员:阮班明 胡全
编辑:谢勇 审核:王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