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阅读的今天,湖北省襄阳市图书馆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将大学生、青少年、家长与社区编织成一张文化传承之网。18场主题讲座、9个活动点位、5名核心志愿者、5000余人次参与,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的是“汉江文脉·智慧传承”的宏大叙事。这里没有高墙深院的距离感,只有志愿者用青春解码三千年襄阳气象的生动实践。
志愿讲师: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大学生黄语嫣在《铁打的襄阳》活动现场,带领孩子们用沙盘模型复现古城墙剖面结构。当翻开的《襄阳府志》明刻本上“瓮城设回音壁以惑敌”的文字记载与沙盘模型相互印证时,历史瞬间变得鲜活可感;大学生杨佳倪在《诗路襄阳》活动中,巧妙地将诗词意境转化为互动地图游戏,使“渔梁渡头争渡喧”的诗句在游戏中具象化;大学生陈思晨在《古寨探秘》讲座中,则通过鲁班锁拆解古寨榫卯结构,生动诠释了清代《南漳县志》中“寨墙无钉,卯榫为骨”的记载所蕴含的古人智慧。这些“05后”讲师以创新的方式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体验。陈思晨感慨道:“当小朋友用鲁班锁搭出第一道寨墙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基因的传递——它不在故纸堆里,而在这些小手与木块的碰撞声中。”
社区课堂:图书馆的边界革命
从三顾分馆到浩然社区流动图书站,从城南分馆到西岗社区流动图书馆,活动轨迹绘制出“15分钟文化圈”地图。《舌尖上的襄阳》讲座现场,大学生志愿者特别设置了“美食盲盒”互动环节。孩子们蒙上眼睛,通过嗅觉和触觉辨识装在陶罐里的孔明菜、金刚酥等本地食材,当小手摸到脆生生的大头菜时,现场爆发出“这是诸葛亮送我们的礼物!”的欢呼声。
在“方言美食接龙”游戏中,小志愿者们用襄阳话说出“牛肉面”“黄酒”等词汇时,唐洁仪志愿者随即翻开《荆楚岁时记》对应章节,展示清代记载的“襄人喜食辣”的文献片段。当孩子们准确读出“腌菜曰蕌,古称诸葛菜”时,全场掌声雷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襄阳府志》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可品尝的生动记忆。
非遗活化:传统与生活的化学反应
大学生志愿者们以创意为笔,让非遗文化扎根日常。唐洁仪在《米芾癫狂》讲座中,将书法教学变成“身体游戏”:孩子们用毛笔蘸水在画板上“刷字”,模仿米芾的狂放笔势,水迹在阳光下逐渐蒸发,却留下了对书法之美的鲜活记忆。而在《铁打的襄阳》活动现场,黄语嫣用橡皮泥和吸管带领孩子们搭建微型瓮城,当孩子们对着吸管吹气,听到“呜——”的回响声时,兴奋地拍手:“这就是古代的声波雷达!”这些年轻讲师以生活为课堂,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
杨佳倪在《汉水密码》活动中,用树叶拓印和沙盘游戏,讲述陶片波浪纹与鱼群游动的自然关联;黄语嫣则用竹签和黏土制作青铜鱼钩模型,让孩子们通过亲手实践,理解15°弧度背后的生态智慧。一场场非遗实践表明:当传统技艺融入生活点滴,古老文明便获得了最温暖的传承方式。
文脉传承: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18场讲座累计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衍生出“非遗小传人”“书海领航人”“故事推荐官”等文化项目。夜幕低垂,星光璀璨,当孩子们自发组织“汉江生态考察队”时,文化传承已经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质变。
襄阳图书馆的实践揭示:文化传承不是静态的保存,而是动态的再生产。当大学生讲师、少年听众、家长志愿者共同组成文化传承的“铁三角”,当古籍里的文字通过年轻视角重新编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脉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这或许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它藏在孩子们搭建的古寨积木里,飘在社区课堂的牛肉面香气中,更闪耀在年轻人接过文明火炬的坚定眼神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通讯员:钟婧娴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刘惠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