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是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的法定举措,也是防范基金支付风险的有效抓手。襄阳市社保局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积极探索资格认证服务新途径,持续创新为民服务新举措,在认证方式上实现“三连跳”,从“指纹认证”到“人脸识别”再到“静默认证”,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实现无需申请即可享受(“无申享”)的舒适体验。
起步--指纹认证奠基础
资格认证起步阶段,采用的是坐等上门、人工核查办法,方式也很原始,举报纸、摸鼻子、摸耳朵照相等手段都用过,不仅退休人员感觉没有尊严,而且受技术条件限制,经办机构费时费力却效率低下,认证面窄,死亡不报、虚报冒领的情形时有发生。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局积极求索改革良方。经全面比较和借鉴异地成功经验,决定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发指纹认证系统,于200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指纹采集和认证工作,将指纹认证系统与社保信息系统对接,日常认证与集中认证、普遍认证与重点认证、本地认证与异地核查相结合,利用指纹的客观性、唯一性和终身不变、无法仿制的生物特征,对当事人进行身份识别,当年就查处了一些死亡不报、虚报冒领的人员,社保基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资格认证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为化解集中认证人员拥挤问题,2014年,该局相继与工、农、中、建及邮政储蓄五大养老金代发银行签署了代理认证协议,将遍布市区的160家银行网点纳入认证系统,利用金融机构完善的信息系统、密布的营业网点、规范的服务理念、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实施居住地就近认证。
跳跃--人脸识别不用跑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具体工作中,发现指纹认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手指的湿度、清洁度很敏感,纹路浅或长期磨损的指纹识别率不高,无法实现远程认证等,满足不了服务对象日渐提高的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异地居住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每逢认证周期,或长途奔波,或家人陪护,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服务对象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7年,该局主动联系“支付宝”公司开展合作,在“支付宝”平台开通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脸识别”认证功能,退休人员通过智能手机,按照提示自助操作,三秒钟即可完成认证,没有智能手机也可请人代为操作,一举解决了集中认证和上门认证两个难题,使资格认证更加信息化、便捷化、人性化。后续,该局又陆续开发了综合生物认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实现了“刷脸”认证、微信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多种认证模式,简洁明了的认证程序,清晰流畅的语音提示,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让年度认证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由于“刷脸”认证服务具有创新性,得到了广泛好评。2018年的全国第二届政务服务论坛暨国际博览会上,该局创新利用“互联网+政务”的服务模式,荣获《中国政务服务优秀实践案例》奖。
冲刺--静默认证免打扰
初心没有终点站,服务永远在路上。为进一步提升经办服务的舒适度,2019年,该局构想“无申享”认证方式,决定依靠数据赋能,开发建设养老金领取资格“静默”认证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公安、法院、民政、社保、医保、卫健、民航、铁路、公交、车管、金融、保险、旅游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机制,采取部门联合搜集、信息互通互联的方式建立社保待遇领取人员数据库,在“后台”自动进行数据筛选比对,“寓认证于无形”,认证主体由“自证”转变为“佐证”、认证方式由“人证”转变为“数据认证”、认证周期由固定时段转变为实时动态认证,真正实现“不被打扰的民认证”,让广大退休人员更为方便、更有尊严。目前“静默”认证系统已在市本级进入联调联试测试阶段,2021年将在全市推广运用,广大退休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将进一步增强。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创新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模式只是襄阳社保局以服务惠民生、以创新激活力、以品质铸品牌的一个缩影。作为服务民生的窗口,襄阳市社保局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拓宽“放”的范围、健全“管”的制度、优化“服”的质量,借助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推进精细化、人性化的经办服务。落实“减证便民”,做好经办服务的“加减法”;开展“一城通办、一岗通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好”,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进“快办”行动,遵循“应提必提、能包则包”原则,将目录内33项、目录外10项经办服务事项纳入“打包办”范围,让服务对象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了充分诠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