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法要稳,方向分清补调;揉法需有吸附力,切忌摩擦皮肤。”在襄阳市中医护理培训(第一期)的教室内,市中医医院儿科卫群老师一边在“小助教”的腹部示范分推腹阴阳手法,一边向学员们细致讲解操作要领。作为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小儿推拿因其贴近临床、实用性强,成为全场亮点。

近年来,国家持续鼓励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和儿童健康服务中的推广,明确将小儿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纳入儿童健康干预项目,为儿童提供更为绿色的健康管理选择。襄阳市首期中医护理培训积极顺应政策导向,以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普及为目标,致力于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兼具理论与实操能力的中医护理骨干。
本次培训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将小儿推拿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既契合家长对非药物疗法的日益增加,也助力护理人员拓展服务能力。小儿推拿手法简便、效果明确,无需复杂设备即可对儿童常见病进行干预,尤其适用于基层及家庭护理场景需求,与国家“推动中医适宜技术下沉基层”的要求高度契合。

为期两晚的培训(10月21日与10月23日晚)内容紧凑、重点突出,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学员们在实操环节积极互动,认真记录、踊跃提问,展现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高度热情与认可。
理论教学中,卫群老师以“实用、能用、管用”为导向,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解析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的生理特点,强调推拿需精准辨证与力度得当。结合当前儿童鼻炎、近视、抽动障碍等常见问题,她指出“辨证施治”是小儿推拿的核心,选穴与手法需因病而异。
在流派介绍部分,卫老师聚焦临床广泛应用的山东李德修三字经派,突出其“取穴少、推时长、疗效高、操作便”的特点,契合护理人员快速掌握、安全操作的需求。她结合临床案例,生动说明推拿在急慢性病症中的调理效果,强化了学员们对“良医不废外治”理念的理解。
实操环节中,“萌娃模特”的加入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卫老师现场演示天河水、胃经等常用穴位的定位与操作,强调“大三万小三千”的频次原则——即不同年龄段儿童在推拿次数与时长上的灵活调整,确保疗效与安全并重。
学员分组练习推、拿、揉、运、掐、导、分、合八种基本手法,卫老师逐一指导,纠正细节:“推法频率保持120-160次/分钟,力度需稳”“掐法务必垫纱布,防止划伤”“揉法重吸附,忌摩擦”。针对感冒、便秘等常见病,她还现场分享了简便配穴方案,如风寒感冒取清肺平肝、推三关;风热感冒用清天河水、退六腑;便秘可选运八卦、清大肠、揉天枢等,并指出这些手法不仅可用于临床,也可指导家长居家护理,减少药物依赖,呼应国家“减少不必要用药”的儿童健康服务理念。
通过“真人示范+分组实操+病症配穴”的教学模式,学员们快速掌握了小儿推拿的关键技巧,体会到非药物疗法在儿童健康管理中的独特优势,尤其适合皮肤娇嫩、对物理刺激敏感的儿童群体,顺应目前“限输抗生素、推广外治法”的医疗趋势。

培训尾声,卫群老师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的传承不仅是技术传递,更是健康理念的延伸。”她鼓励学员将所学应用于临床,并推广至家庭场景,例如感冒初期的清肺平肝、日常健脾的揉板门等简单手法,让中医护理真正走入生活,惠及更多儿童。
此次小儿推拿培训,既展示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实用价值,也契合国家推广政策,为首期中医护理培训打造了“理论+实操+临床”的成熟教学模式。未来,随着更多中医适宜技术课程的开展,将有更多护理人员掌握此类“绿色技能”,助力儿童健康事业,让传统中医智慧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持续发光发热。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李兴会 | 通讯员:陈侯利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