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东风襄阳工厂产线启动改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标志着总投资106亿元的东风新能源智能越野车产业基地项目进入建设快车道,襄阳汽车产业加速‘智变’。”这一信息,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东风猛士越野车发展的关注。而上一次,还是在今年9月3日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当时,115辆东风猛士军车以“零故障”表现接受检阅!

(2025年参加九三阅兵的东风军车)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彰显国威的阅兵式,“襄阳制造”的身影始终清晰——从1984年到2025年,六次国庆及重大纪念阅兵中,襄阳生产的重型装备一次次庄严驶过长安街,以钢铁之躯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坚定步伐,也成为这座工业之城最硬核的注脚。
从零突破到技术跨越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襄阳制造的81式122火箭炮、70式130火箭炮和79式火箭布雷车首次亮相,实现了“零的突破”。江山重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方正国回忆说:“当时团队攻克了火箭炮射击密集度的难题,通过“螺旋定向”技术,将射击精度提升50%,为入选阅兵奠定了关键基础。”

 (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的火箭炮方队)
(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的火箭炮方队)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中,襄阳新型122火箭炮和89式122自行火箭炮再次登场。工程师朱俊志说:“那次装备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跨越,反应时间缩短至原三分之一,推动了我军火箭炮快速反应能力的质变。”
从信息化到模块化革命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襄阳远程多管火箭炮以信息化、自动化特点亮相。工程师桑桑介绍:“该装备大幅提升射程与精度,助力陆军向数字化转型。”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襄阳新一代箱式火箭炮成为焦点。工程师袁周率告诉记者:“该装备的模块化设计可兼容不同口径弹药,重装时间缩短70%,标志着我国火箭炮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025年九三阅兵式 江山重工研究院参阅的远程箱式火箭炮方阵)
从体系作战到极限适应
2017年朱日和阅兵,襄阳远程多管火箭炮与轮式综合扫雷车“双子星”登场。工程师张文静介绍说:“二者分别提升了火力覆盖精度与扫雷效率,体现了体系化作战能力。”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襄阳第六次亮相。国内首款通用型远程箱式发射平台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与此同时,115辆东风猛士军车以“零故障”表现接受检阅。猛士科技的总监谭军透露,“其成功入选是源于极限环境下的高适应性,突破了高功率发动机与全地形底盘技术。”

隐形冠军与创新基石
阅兵荣光的背后,还有众多“隐形冠军”支撑。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的防护救生装备,实现了多乘员弹射与高平原通用救生;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的固态储氢材料,为氢能源应用提供新可能;湖北隆中实验室的碳化硅陶瓷聚焦环与光伏玻璃,则在半导体与新能源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

人才与产业双轮驱动
江山重工研究院副总经理吉才科说:“目前,团队拥有28位领军人才,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梯队”,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而襄阳围绕“两区两基地”蓝图,通过“链长制”赋能东风纳米、长飞光纤等企业,串联370余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现代化产业生态。东津云谷等平台,更汇聚数字农业、激光智造等新质生产力,为“襄阳制造”筑牢创新底座。

致敬奋斗者,迈向新征程
四十余载、六次阅兵,襄阳制造从重型装备迈向尖端武器、新能源与半导体等多领域。正如江山重工研究院副总经理吉才科所言:“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襄阳必将在强国建设中刻下新的丰碑,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记者:罗芳 | 编辑:高原
审核:邹艳、彭蕾、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