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歇脚地”到“当家站”——枣阳“蜂享+”驿站留住“归巢蜂”

10月28日清晨六点,外卖骑手刘伟在枣阳市北城街道东园社区的一处橙色调建筑前停下电动车。他熟练地面对门禁摄像头,不过两秒,玻璃门应声而开。“刷脸进门,24小时都能来。”刘伟接上热水,在靠窗的座位打开了接单软件。

这个被称作“蜂享+”驿站的空间,正在成为枣阳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从“找不着”到“一网通”

就在半年前,刘伟还为找地方歇脚发愁。“以前知道城里有几个休息点,但具体在哪儿说不清。”他记得有次暴雨,带着满身雨水连找三个地方都不对,“要么找不到,要么已经关了门。”

外卖员正在通过找码查询暖新驿站所在位置

这种困扰正在成为历史。10月25日,枣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任志刚打开手机上政务服务“枣参与”中驿站导航功能,城区46个驿站位置一目了然。“我们整合了原有的‘红色驿站’、工会驿站等资源,统一升级为标准化暖新驿站。”

整合并非易事。起初,由于各类驿站分属不同部门建设管理,标准不一,信息不通。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历时整整两个月,逐一摸清各驿站的位置、条件和服务功能。“最难的是制定统一标准。”任志刚说,“有的驿站只有十余平方米,有的却能达到上百平方米。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服务+特色服务的分级标准。”

如今,打开驿站导航地图,不仅能便捷地找到最近的驿站,还能在城区6个人流密集站点享受24小时刷脸进出的便利。“晚上送完最后一单,来这里给手机充个电,整理一下第二天要跑的路线,成了每日必做之事。”刘伟说。

从“歇个脚”到“充个电”

10月10日下午3时,汉城商圈沙店社区的“蜂享+”驿站里,20多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正专注地听着急救培训课。培训师李婷婷手把手地指导胸外按压的技巧,“判断患者意识,先轻拍双肩,俯身呼唤……”现场座无虚席。 

“这课太实用了。”快递员张明告诉记者,上个月他在送件途中遇到一位老人晕倒,“当时想帮忙却不知从何下手。现在学了急救知识,再遇到这种情况就知道怎么做了。”

外卖员正在暖新驿站看书学习

驿站的功能拓展远不止于此。在枣阳市北城街道西南街社区的“蜂享+”驿站,记者见到了正在图书区看书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等单的时候来这里看看书,比在车里干等着强多了。”他说最近正在看一本关于新能源汽车保养的书,“对我们这行很有帮助。”

枣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任志刚介绍,驿站的升级改造充分听取了从业者的意见。“我们在各个驿站统一设置“新愿箱”,每月梳理新就业群体的建议。很多人反映除了基础服务,还希望能有学习提升的机会。”

于是,法律咨询、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陆续进驻驿站。最近,驿站还推出了积分兑换制度,参与者可通过参加活动积累积分,兑换早餐券、洗车卡等实用物品。

从“过路人”到“当家人”

最欣喜的变化莫过于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关系的增进。

在枣阳市南城街道沙店社区,快递员李强成了社区的“红人”。上个月,他在送件时发现辖区一小区门口的路灯不亮,通过“枣参与”平台的“多元认领”功能上报后,问题三天内就得到了解决。“因为这个建议,我获得了5个积分,现在能用积分兑换早餐券了!”在李强看来,积分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说话有人听了”。

外卖员可通过“枣参与”平台的“多元认领”功能参与社会治理

如今在枣阳,像李强这样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主角”的新就业群体从业者越来越多。各社区创新推出“参与积分治理”机制,快递外卖小哥通过建言献策、志愿服务、参与调解等方式积累积分,实现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共建家园”的深度融入。

西北街社区党委书记彭明姬对此感触颇深。“我们社区有12名快递外卖小哥加入了‘社区合伙人’队伍。”近期,几位小哥在送餐时发现独居老人李奶奶两天没取餐,立即通过平台上报。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发现老人突发疾病,及时送医救治。“这些小哥成了我们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 

从“受关怀”到“暖心怀”

随着参与深度的增加,新就业群体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中秋节前夕,东园社区的驿站里飘出阵阵饼香。20多位不能回家团圆的外卖骑手,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学做月饼。“在枣阳跑了三年外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来自河南的骑手小王说,他把活动照片发到家人群里,母亲回复说:“这下放心了,你在外头也有人关照。”

枣阳市政协委员正在倾听新就业群众的心声

更让小王感动的是,他上个月提出的“增加电动车换电柜”建议,不仅被采纳,社区还邀请他参加了选址讨论。“那天我正送着餐,社区打电话让我去开会,说我的建议要落地了。”当他匆匆赶到现场,看到规划图纸上标注的换电柜位置时,内心涌起一股暖流,“原来,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的声音,真的能被听见。”

据统计,通过“枣参与”平台的各类议事渠道,累计已有60多项关键小事得到推动解决。从路灯维修到公厕开放时间调整,从非机动车道优化到充电桩增设,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正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新就业群体积极参加基层社会治理

驿站的灯光温暖而明亮,映照着这个城市夜晚忙碌的身影。在这里,温暖的传递从未停止——既是给身体一个歇脚的地方,也是给心灵一个停靠的港湾。千年前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唤,在今天有了新的回响。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李晓熹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