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追光少年 ——记2025年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刘家易

天还没亮透,枣阳市刘升镇的山村还在睡梦中。一间农舍的厨房灯先亮了。11岁的刘家易踩在旧板凳上,小手紧紧抓着沉沉的锅铲,在灶台前一下一下地炒着青菜。油点子溅到胳膊上,他缩了一下,又接着专心翻动。锅台都快到他鼻子高了,晨光里,这个瘦小的身影显得特别倔——小小的年纪,就担起了这个家。

9月29日上午,2025年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枣阳市刘升中心小学的刘家易成为一名光荣的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

风雨中的小扁担

刘家易201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他很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伤了手脚的神经。别的孩子学走路时,他还在艰难地学着用复健器械。更大的难处还在后头:为了还家里的债,爸妈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他和七十多岁、腿脚不便的奶奶一起生活。

生活的担子早早压在了他肩上。“奶奶,我给您捶捶背!”这句奶声奶气的话,成了他小小年纪就记在心里的事。五岁那年,他就踩着板凳,小手伸进冰凉的水里洗碗;七岁时,他已经能自己生火,给奶奶煮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奶奶有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每到这时,小家易就整晚守在奶奶床边,用小手一遍遍给奶奶揉腿。

2022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冷得刺骨。奶奶突然发高烧,人都迷糊了,额头烫得很。小家易二话没说,裹上薄衣服就往村卫生室跑。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村医开门一看愣住了:小男孩冻得牙齿直打架,话却说得清清楚楚:“我奶奶发烧了,我来给她拿药。”拿药回去后,他守在灶膛前给奶奶熬小米粥。粥熬好了,他小心地吹凉,一勺一勺喂到奶奶嘴里。那晚灶膛里的火,不仅暖了粥,更暖了奶奶的心。

田埂上的追光少年

刘家易的铅笔盒里,一直小心地收着一张字条,边角都被他摸得起了毛:“知识是翅膀,能带我和奶奶飞出山沟沟。”这个简单的想法,是他心里最亮的光。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课桌上的课本和本子堆得整整齐齐,数学题旁边画满了各种连线图,语文书的空白处挤满了字词解释。有一天下大雨,山路又滑又难走。当刘家易裹着塑料袋、裤脚滴着泥水出现在教室门口时,老师和同学都愣住了。他却笑着说:“少上一节课,后面补起来更费劲!”2023年,他还带头成立了“一对一帮扶小组”,主动帮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补课。四年下来,他得的“学习标兵”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土墙,那枚闪闪的“红领巾奖章”,是他胸前最宝贝的东西。

村庄里的暖风

每个周末一大早,他都会背起他的小布包,去村里孤寡老人家帮忙。他说:“我一个人力气小,但多跑几趟,总能帮上点忙。”

村里80岁的张奶奶一个人住,不识字,经常吃错降压药。小家易就动脑筋想办法。他找来旧挂历,剪成小方纸片,用红蜡笔画个太阳代表早上,用蓝蜡笔画个月亮代表晚上,再贴上几颗小扣子,代表要吃的药片数。“亲儿子都没这么细心啊!”张奶奶看着这份特别的“看图吃药法”,眼泪直往下掉。

日子虽然苦,小家易心里却总是暖的。去年奶奶过生日,他把平时捡废品攒下的皱巴巴的零钱一张张捋平,给奶奶买了一双崭新的老北京布鞋。奶奶捧着鞋,看着他脚上快磨破的旧鞋,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傻孩子啊……”

2024年春节,村里妇联的阿姨们来看望他们,一向腼腆的小家易突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阿姨们常来陪奶奶说话,奶奶笑了,我就高兴了。”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感动得不得了。

刘家易,就像山坳里一株倔强的小草,从不抱怨土地贫瘠,也不怕风吹雨打。他用超过年龄的坚强和满心的爱,在这寂静的山村里默默长大。他撑起的,不只是奶奶的晚年,更点亮了村里孩子们心里那盏自强的灯——生活也许给了他一个艰难的开始,但他心里总抱着希望,把根深深扎进土里,努力向着阳光生长。这份在苦日子里磨出来的爱和担当,就是新时代少年最打动人心的样子。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杨子雯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