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春:从物流老板到“新农人”

9月的枣阳,秋风送爽。在枣阳市刘升镇田湾村连片的高粱地里,红缨子高粱已褪去青涩,泛起一片深红。孙延春站在田埂上,弯腰捻下一粒高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批专门供给贵州茅台物流园的红缨子高粱,马上就能收割了。”

眼前这个皮肤黝黑、侃侃而谈农业经的汉子,很难让人联想到三年前他还是个年营收超3600万元的物流老板。2021年,孙延春毅然放弃经营20年的物流事业,回到家乡枣阳投身农业,创立湖北万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短短三年间,他累计流转土地5200亩,带动周边种植面积3.2万亩,带领800多户农户共同走上致富路。

从货运线到田间地头

在物流行业摸爬滚打20年,孙延春早已是江西至四川货运线上的“老江湖”。但漂泊的风筝也心系故乡的沃土。

“村里留守老人佝偻着腰在陡坡上耕种,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守着‘望天收’的土地。”2021年深秋,在外打拼20年的孙延春回到家乡再次被这种景象深深刺痛了。

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孙延春决定回乡创业,当一名“新农人”。

“说实话,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从小就没有摸过镐掘把。”孙延春笑着说。

凭借多年经商经验,孙延春没有急于埋头耕作,而是第一步就瞄准产业链终端——打通销路。他利用积累的商业资源,成功与贵州茅台物流园达成合作,建立订单农业模式。“搞农业最重要的是销售,我们把销售渠道打通后,才开始规模化种植。”从最初的500亩分散的“巴掌田”起步,如今订单种植面积已扩大至5000多亩。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9月11日,在枣阳市鸣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72台大型农机整齐排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新引进的枣阳首台无人驾驶拖拉机。“这将是我们打造无人农场的基础。”孙延春说。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在万两农业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无人机作业情况。“三架无人机协同作战,五六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千亩小麦田的喷药工作。”孙延春介绍,在72台北斗智能终端设备帮助下,亩均增产达到12%,同步降低化肥、种子、农药使用量18%。

2024年7月,孙延春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成立国家级小麦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多名研究生常驻基地,开展土壤改良、作物育种等课题研究。“原来10个人干的活,现在1个人就能完成。”孙延春说。

目前,鸣凯农机合作社有成员114名,含专业农机手72人、家庭农场8家、种粮大户28户、农业企业1家,短短三年时间,孙延春已经累计流转土地5200亩,而合作社的农机服务更是覆盖枣阳市8个乡镇23个村,2024年,其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高达3.2万亩。

土地托管促农增收

科技的应用,让“种好粮”变得简单高效。而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了周边农户。孙延春也顺势推出“全托管”服务,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

“我的田地有20多亩,全部托管给公司了,有时间我就出去打工赚钱,到年底再跟公司结账。”田家湾村村民王传冰说。这种“全托管”服务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每亩可为农户节省成本120元。

孙延春创新推出“六个统一”服务模式:统一供应种子农资、技术服务、培训、粮食烘干、金融服务和产品收购。企业以略高于市场0.01-0.02元的价格回收粮食,2023年至2024年合作农户平均增收320元/亩。

目前,万两农业已带动农户800多户。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民实现“打工种地两不误”,务工农民月收入达3000元,年增收超万元。

打造智慧农业新样板

站在合作社新建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孙延春望着窗外的千亩良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没有一产的话,二、三产都很难做好。”孙延春认为,“一产是根基,根基不稳,很难走下去,农业就是要把根基打牢。”

尽管规模已至如此,孙延春仍然坚守一产。他计划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扩大无人农机应用范围,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我们将以这台无人驾驶拖拉机为基础打造无人农场,让种田变得省时、省力、省心、省钱。”

夕阳西下,红缨子高粱在余晖中泛起层层金红。孙延春走在田埂上,脚步坚定。从物流精英到田间“新农人”,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场,他用五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深耕一产”的执着,也让大家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希望和未来。

“只要扎根土地、拥抱科技,一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传奇。”孙延春对未来充满希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涂成玲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