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解码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襄城答卷”


新学期临近,在襄城区各大校园里,新变化悄然而至。

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投用在即,校内功能室愈加丰富多彩;村镇教室新安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调试完毕,便捷、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扑面而来;新引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已经到岗,在老中青结合的团队里,年长者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年轻人则充满激情和创新活力,大家向着新学期的工作目标奋力冲刺……

近年来,襄城区始终把教育放在全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宜居、宜业、宜学的大美襄城带给广大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教育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校一品 校园文化百花齐放

“快传球!注意回防!”开学在即,在襄城恒大名都小学的绿茵场上,校足球队的小将们无惧烈日,全力奔跑,爆发式地踢出了关键一球;

在海容学校的操场上,同学们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在少先队领操员的带领下,他们踩着节奏,举手、抬脚、弯腰、跳跃,展示着学校自编的课间韵律操;

走进庞公学校的 “科技创客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正尝试编写机器人编程代码;

在昭明小学,一曲《穆桂英挂帅》声音高亢悠扬,由稚嫩的童音唱出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同样韵味十足……

这一幕幕发生在襄城校园里的场景,是该区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引来“百花齐放”的真实写照。

据襄城区教育局负责人徐海东介绍,2012年以来,襄城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倡导全区50所学校结合自身历史底蕴、地域特色和师资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此过程中,各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围绕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陆续组建了戏曲、楹联、足球、篮球、排球、机器人编程、无人机、射艺、小牛顿、象棋、围棋、啦啦操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拓展了中小学生多元成长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多样化、有特色的校园,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激发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和梦想,如果你走进襄城的中小学校,一定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操场上,同学们玩转篮球、乒乓球、足球、门球,他们中有人正娴熟地操作着无人机,为校园拍下每一个生动的瞬间;

社团里,同学们或学唱戏曲、跳舞,或练习书法、沉浸在绘画中,他们各显其长,天性得到自由释放,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如今的襄城区,已初步形成“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牌”发展格局。

在第二十五中学,学校开展16项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其中,人工智能和科技探究社团活动备受同学们欢迎。2024年,该校共有6位同学在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中获得奖项。

体育是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特色教育。该校定期开展“三大球”训练,在2024年襄城区小学生“三大球”联赛中,多项成绩位居前列,其中女子排球夺冠。


多措并举 优质教育增容扩面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像阳光雨露一般,均匀地滋润着每株幼苗。”据襄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李颖介绍,为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和教育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行动要求,2019年以来,襄城建设并完善了招生服务平台,在全区范围内打通户籍、房产、居住证等信息线上核验,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录取全流程“一网通办”、全过程可追溯监督,从源头上保障每个在襄城区就读的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均等的入学机会。

在此基础上,襄城把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更深的感情放在了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

2016年,该区开始探索发展教育集团,2022年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被纳入教联体,全面实现教育发展城乡一体化、古城内外均衡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提升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为全市教联体建设作了示范、探索了经验。

襄城采取“名校+新校+薄弱学校”方式,将理念新、管理优、师资强、影响好的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

各学校教师聘任由教联体统一管理,探索实施“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助教、紧缺学科走教”的教师共管共用模式,坚持城区学校与城郊、农村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管理人员、教师实行周期双向轮岗交流,体育、艺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实行走教巡教。

千弓小学位于襄城尹集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小,2021年加入荆州街学校教联体后,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在短时间内双双实现质的飞跃——先后完成“三区分离”、食堂改造升级、自来水改造和教学楼维修,校园环境显著提升;千弓小学的老师定期赴荆州街小学跟岗学习,带回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与此同时,荆州街小学的骨干教师定期前往千弓小学支教,为乡村学校课堂注入了新活力。

正是在教联体的积极赋能下,千弓小学的生源连续两年增加,截至目前,学生已达到550人。

通过推进教联体建设,襄城实现教育质量总体提升、学位扩容提质,优质教育名片持续擦亮,以教聚人效应更加明显。2024年以来,该区按照市委“一年半建成、两年完成搬迁、有序组织疏解”的总体思路,高水平推进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将荆州街小学、第七中学迁至庞公片区,第一实验小学迁至檀溪片区,有效安置古城片区学龄人口,缓解古城外片区学位压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优质均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正在建设的麒麟中学,将在2026年春季完成建设任务,秋季正式开学,并将与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片区居民。


提质增效 职业教育加速领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襄城区通过聚焦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持续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助推襄城区职业高级中学的中职教育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襄城职高位于该区卧龙镇,2020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相关精神,通过逐步构建完善以大党建引领、大思政铸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润、大科研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技能高考升学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多次囊括全市技能高考多个专业第一名,本科上线人数和高考过线率连年攀升,稳居全市技能高考前列,连续七年被襄阳市教育局授予“襄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优胜单位一等奖”。

2023年,襄城职高有695名同学参加技能高考,本科过线人数354人;2024年,该校共有678人参加技能高考,本科过线人数423人;2025年,襄城职高再传捷报,学校682人参加技能高考,本科过线人数449人,本科过线率66%,占全省专业本科录取人数近六分之一。

“在坚守职业教育的同时,学校注重就业与升学并举,近年来,进一步持续、深入推进普高化、个性化教学。”襄城职高校长尹先全告诉记者,2022年起,襄阳在全省率先开展职普融通试点,探索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横向融通的路径,襄城职高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制订针对性教学方案,打造职普融合发展格局,为学生铺就多元成才道路。

聂琰琪原是我市一所普通高中的学生,入校后,文化课成绩欠佳,升学压力大。高二下学期转入襄城职高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聂琰琪很快熟练掌握了机械专业技能。2023年,聂琰琪以656分的技能高考成绩,位列全省机械专业第二,被荆楚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

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则是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技能高考成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襄城职高在专业设置上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的“紧密度”和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涌现出了农学、电子技术应用、机械技术应用、计算机、会计、机械和电子电气、电工基础等一批明星专业。

截至目前,襄城职高已获得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全国绿色学校等荣誉,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城市发展,教育先行。把教育办好,不仅仅是做好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为襄阳城市未来发展装上强大的引擎、注入澎湃的动能。

襄城区将进一步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对教育发展和服务能力的重要要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面向2035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好教育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襄城答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记者:陈霜 | 通讯员:李颖,唐姗姗,王玉玺

摄影记者:杨东

编辑:杨景 |  校对:陈霜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