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想象吗,昔日磷矿开采留下的、令人头疼的废弃矿洞,如今却长出鲜嫩的香菇,飘荡着醉人的酒香,还上演着奇幻的神话光影秀!在保康县尧治河村,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稀奇事”却是真实发生。敢想敢干的尧治河人,将废弃矿洞这个大山“伤疤”修复利用,点石成金,变身为设施农业的天然工厂、美酒的洞藏宝库和沉浸式文旅秘境,不仅盘活了沉睡的资源,更是开发出一个年产值近亿元的“地下金矿”,生动书写了变废为宝、践行“两山”理念的襄阳篇章。
矿洞里种菌菇,这在外人看来是个稀奇事,对尧治河人来说,这只是思想解放的又一个成果。20世纪90年代,当地磷矿开采最高峰时,全村共有大小矿坑、矿洞60多个。封闭废弃的矿洞,成为遮不住、难处理的大山“伤疤”。
在一次外出考察学习时,专家的一句话点醒众人:香菇最适合避光阴凉、1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尧治河人说干就干,当年第一批矿洞菌菇就试种成功,而且比普通环境多产一茬。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矿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张先仁介绍:“这个香菇比较厚,肉质很好,菇柄也是很短的。我们现在种植的有150万棒,一年的销售利润就在8000万元左右。”
思路一转天地宽。眼下,尧治河村的废弃矿洞,从让人头疼的“大山伤疤”摇身一变成为设施农业的天然基地,不仅盘活了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村民宦仁菊:“我每天的工作都是采菌子,200块钱一天,一个月基本上做到二十七八天或者是三十天。”
“矿洞经济”不只停留在种植上。在深山矿洞里,当地人把酒坛陈列其中,让整个矿洞弥漫着醇厚香气。
湖北尧治河洞藏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钢表示:“洞内温度常年在16℃左右,湿度在75%左右,采用土陶坛贮藏,避光性、透气性都好,经过洞藏后,酒体更加细腻、丰满、温润、醇厚。”
种菌菇、酿美酒,还不算矿洞里最稀奇的事。2018年,尧治河人脑洞大开,在老屋沟矿区主矿洞里造景观,利用洞内深邃、空间大的独特优势,再加上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将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打开了尧治河文旅发展的新天地。
在灯光的加持下,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一样,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各种神话故事在眼前上演。曾经废弃多年的矿洞,尧治河人用非凡的想象力,解锁了矿洞修复的N种打开方式。
湖北尧治河三界洞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琪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再加上我们今年增加了一些新的演艺项目,今年整个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
种菌菇、酿美酒、造景观。眼下,尧治河村在矿洞里干出的三件“稀奇事”,掘出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图景,也蹚出了践行“两山”理念的新路子。矿洞经济,已经成为尧治河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海任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灿松表示:“这里山高水秀,我感觉非常不错,而且尧治河有很多配套的景点,我们陆陆续续会有很多的团队到尧治河来避暑、度假、休闲。”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吕泳和说:“据专家预测,52公里的矿洞带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
废弃矿洞种香菇、酿美酒、造仙境,尧治河村的点石成金术令人惊叹!曾经的资源依赖者,如今成了生态智慧的践行者。从宦仁菊在家门口增收的笑脸,到游客在“三界洞天”流连忘返的赞叹,再到那预计年产值近数亿元的矿洞经济蓝图,无不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尧治河人用非凡的想象力与实干精神,在幽深的矿洞中掘开的不只是三产融合的新路子,更照亮了资源型乡村绿色转型、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这52公里的矿洞带,正从历史“负资产”蝶变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施秋阳 周俊 | 协助拍摄:保康台
编辑:滕树杰 | 校对:刘斌贝
责编:李丹 | 审核:周嘉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