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枣阳法院七方人民法庭内,73岁的陈某某攥着刚签好的调解协议,紧握着法官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你们,我这养老的心病总算落定了!”这起僵持多日的赡养“骨头案”,在烈日炎炎的七月破冰,为这个积怨已久的家庭送去了沁人心脾的“清凉”。
陈某某与老伴在七方镇某村相守一生,靠几亩薄田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如今儿子各自成家,老两口却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颓。2025年5月,老伴因病离世,成为家庭矛盾的爆发点——大儿子对后事不闻不问,未吊孝半步,全由小儿子操办。
此后,关于赡养陈某某的问题,两兄弟各执一词,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果。无奈之下,陈某某申请法律援助,将两个儿子诉至法庭,要求履行赡养义务。
案件受理后,七方法庭第一时间将案件移送至七方调解委员会进行先行调解,但双方矛盾尖锐,多次调解均不欢而散。为此,七方法庭法官经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发现老人缺吃和身体患病后,当即向当地政府汇报,联动村干部责令两子妥善安排好老人当前的生活。
为尽快解决老人赡养问题,7月30日,法庭开庭审理此案,特意邀请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旁听,以期“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法庭上,大儿子率先发声,翻出旧账:“当年我股骨头坏死卧床,让父母留一人帮忙带孩子,他们却带弟弟外出打工,没人管我。现在要我养老,不可能!”他还称,当年经舅舅评理,曾“允诺”他可以不承担养老责任
小儿子在外务工未归,委托儿媳出庭。小儿媳红着眼眶诉称:“我们夫妻俩带两个幼童,父母从没搭过手。我一边打工一边拉扯孩子,难处没人知。况且,老人的土地、房产都给了老大,打工的钱也帮老大还了不少账,母亲已由我们安葬,父亲理应由他们管,凭啥让我们多扛?”
“一家人哪有隔夜仇?父母养你们小,你们就得养他们老,亲情比啥都金贵。”承办法官张家政先稳控双方情绪,耐心倾听诉求。他研判认为,比起冰冷的判决,和解更能解开心结、守住亲情。
庭审中,法官引导双方充分表达意见后,敏锐抓住纠纷根源——陈年琐事积下的亲子隔阂。随后,他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讲到《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硬性规定,结合本地类似案例剖析赡养义务的必要性,更明确告知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法律后果。
随着法官摆事实、讲道理,双方怒气渐消。在法官引导下,两被告终于敞开心扉,解开多年疙瘩。原本拒绝协商的双方,最终同意共同承担赡养责任,就父亲每月赡养费、医疗费分摊及身后安葬事宜达成一致。法庭当场制作并送达民事调解书,同步发出《家庭赡养指导令》,提醒兄弟俩牢记义务。从立案到结案,这起棘手的赡养纠纷仅用20天便圆满落幕。
烈日炎炎似火烧,司法为民不停步。下一步,七方法庭将继续秉持“民生案件无小事”理念,加大巡回审判、送法下乡力度,用脚步丈量纠纷现场,用温情化解矛盾,以忠诚与担当守护万家灯火,不断增强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与幸福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梁军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刘惠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