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襄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过硬作风护航项目建设,以高效服务激活产业动能。
从襄新高速公路项目刷新全省审批纪录,到企业诉求"一站式"闭环办理;从产业链精准对接解企业燃眉之急,到主动靠前服务助力资质升级......
一场场作风之变正在汉江之滨催生发展之进,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资料图片
畅通襄(阳)南(阳)城市组团的交通动脉——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项目(简称襄新高速公路项目)自开工以来就备受关注。6月20日,记者在襄州区双沟镇池阳大道与建设路交会处看到,该项目定测、详勘等工作已准备就绪,临时驻地也已建设完成,相关场站建设工作即将启动。
从2月底项目前期手续待核准,到3月25日正式开工,再到如今顺利推进,襄新高速公路项目刷新了我省交通项目最快审批纪录,是襄阳作风之变促项目之进的生动写照。
时间回到3月14日,上午9点,交通运输部出具咨询审查意见;上午11点,省交通运输厅报送行业审查意见;下午2点,评审评估报告迅速送至省发改委,核准审批工作正式启动;当晚9点,顺利拿到审批文号……襄新高速公路项目仅用12个小时便完成了审批流程。
“太快了!从我们反映项目尚未完成核准,到最终拿到审批文号,仅仅用了半个多月,而审批流程更是在当天就全部走完。这都得益于项目服务专班的全程跟进和积极协调对接。”湖北汉江襄新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旭辉感慨地说,“这种‘襄阳速度’背后,是各部门主动靠前服务的生动写照,让我们对项目后续建设充满信心!”
为推动襄新高速公路项目廉洁高效建设,市纪委监委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全程跟进监督,压责任、疏堵点,助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安排专人配合交通运输部,仅用15天就完成了涉及30余人的审核程序。同时,联合市发改委、汉江国投跟进协调,将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的审查工作从串联模式转变为并联模式,实行容缺受理和审签。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该项目实现了当日获得部咨询审查意见、省交通运输厅当日报送行业审查意见、省发改委当日核准的高效审批。
立项争资结出硕果,强链聚能同样后劲十足。
4月2日,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服务科干部董鑫悦前往湖北鑫鼎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三个一”暖心关怀活动。活动中,她了解到企业迫切希望拓展本地市场。董鑫悦将该公司的诉求上传至企业诉求受理系统,会同项目服务专班梳理襄阳可使用塑料件焊接设备的相关企业,通过逐一联系沟通、精准分析匹配,成功为湖北鑫鼎泰自动化有限公司找到一家适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鑫鼎泰公司负责人到广州海天塑胶襄阳分公司开展现场对接
在项目服务专班协作下,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平台。4月24日,湖北鑫鼎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海天塑胶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开展了面对面、点对点的产销对接。对接会上,双方围绕产品需求、需求量、技术参数、供货周期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交流,对合作细节充分探讨,最终达成合作意向。
“这次对接会上,我们又收集到广州海天塑胶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跟其他本地企业的配套诉求,目前正在积极谋划、跟进。”董鑫悦介绍。
目前,广州海天塑胶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已经确定首选湖北鑫鼎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商。选择本地企业不仅能实现产业链就近配套,还能帮助企业降低约15%的物流成本,也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南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帮助鑫龙达农牧公司成功跨省引入2500头种猪
“我代表湖北南漳鑫龙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向南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表达最诚挚的谢意。”5月6日,襄阳市企业诉求受理系统内收到一封感谢信,赞扬南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公司跨省引进种猪期间,主动服务,帮助解决诸多难题,确保了公司种猪顺利进场。
今年4月,湖北南漳鑫龙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决定从湖南购进2500头种猪,由于此次跨省引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公司通过企业诉求受理系统表达了手续审批中的诸多困难,南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受理后,迅速为企业办理了相关审批手续。
然而在种猪顺利到场卸车落地检疫时,却发现公司工作人员将落地场信息填错了,给后续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南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迅速跟进,将情况上报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快速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4月,市纪委监委牵头市项目推进服务专班,统筹公检法及相关政府部门力量,构建企业诉求一体化集成联动机制,搭建起企业诉求受理系统,实现了一个平台全面“接”、一个清单精准“转”、一个体系高效“办”、一个标准跟踪“督”的企业诉求处置闭环运行机制,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破解企业“急难愁盼”、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目标,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2345热线、市长信箱、市营商环境热线、襄汇办APP、调研座谈……6月11日,记者在襄阳市企业诉求受理系统后台看到,20余个诉求反映渠道“一站式”归集,持续回应企业的诉求。
市行政审批局开展企业诉求统一受理工作培训,对企业诉求办理流程及统一受理平台操作使用进行详细讲解
“我们建立了紧急诉求3日办、平急诉求5日办、疑难诉求15日办的限时办结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市行政审批局企业诉求平台工作人员刘霜告诉记者,市项目推进服务专班整合市属、贯通垂管等多个涉企诉求受理平台系统数据,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诉求网上办理平台,广泛收集市场主体诉求,当日内分层分类转办,服务专班通过企业诉求办理平台实时跟进企业诉求办理全过程。同时,组建了由法律、经济、行业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企业诉求进行全面评估,设立合理合法性审查专班,确保企业诉求处置得当;针对涉法涉诉诉求,还会同市委政法委开辟“司法衔接绿色通道”,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协同办理。
“纪检监察机关可实时调取数据,对超期未办、重复反映等异常情况直接介入督办,形成‘诉求直达、责任到人、全程跟踪、闭环管理’的工作模式。”市纪委党风室副主任邱政告诉记者,服务专班的监督执纪组会根据评估结果,对因推诿扯皮、敷衍,造成企业诉求办理超期以及企业对诉求办理结果不满意且存在履职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启动问责程序。近期,市纪委监委将对各县(市、区)办理不力的10起工单,启动跟进监督。
截至6月9日,企业诉求受理系统已受理企业诉求3049件,办结2199件,850件按期办理中。在即时受理线上诉求的同时,企业诉求受理系统还将“四上”企业调研等线下收集的问题同步导入、跟进办理,目前,已导入“四上”企业诉求1397件,办结936件,按期办理中461件。
现代杭萧公司钢材仓库
近日,在湖北现代杭萧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现代杭萧)的仓库里,钢材堆得像一座山。面对市经信局调研组的工作人员,该公司总经理彭松林眉头紧锁:“市场需求萎缩,产能利用率不足,库存积压的钢材占用了大量资金,我们十分着急。”
程力新富智能化超级工厂项目
然而,就在不远处的程力新富襄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程力新富)10万平方米智能化厂房工地,程力新富车间主管靳宏坤正为寻找优质建筑钢材寝食难安。“工期紧迫,标准严苛,急需的钢材不仅质量要过硬,供应更要准时,不然整个工程进度都得延误。”靳宏坤说。
一边是库存如山、心急如焚,一边是需求迫切、望眼欲穿,无形的市场壁垒横亘在两家企业之间。
转机,始于市经信局的一次常规走访调研。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断裂的供需链条,迅速启动需求响应机制,把收集到的问题交给了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并录入到襄阳市“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平台,由平台进行问题转办和督办。
与此同时,市经信局第一时间联动东津新区经济发展局,火速响应,全程护航。
一场市场对接随即展开。两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将厂房图纸与钢材规格反复比对,并逐项核对钢材需求参数。为精准匹配,双方还邀请了行业协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现代杭萧的钢构产品进行多轮抽样检测,组织专家团队对程力新富的需求清单进行专业评估。
市经信局和东津新区经济发展局更创新性地采用“三维比对法”,不仅看钢材物理性能与规格,更细致考量物流半径、结算周期等要素。
最终,在政企合力推动下,一份800吨H型钢柱的供应合同完成签订。
彭松林感叹道:“前3个月我们订单不足,真的很着急,幸亏市经信局及时帮扶,为我们推介项目,帮我们锁定合同,解了燃眉之急。”
签约当日,当现代杭萧的生产线再次轰鸣,钢材开始有序运往程力新富项目建设基地时,靳宏坤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我们的新项目按期投产终于有保障了,今年的产值预计达25亿元。”
现代杭萧和程力新富的顺利对接,不仅是一场“破局之战”,更是政府角色悄然蜕变的缩影。从“企业追着服务跑”到“服务主动找上门”,襄阳经信部门以“‘小切口’精准对接远胜大场面空谈”的新思路,在频繁走访中摸清产业链协同的痛点,精准“对症下药”。
目前,襄阳经信部门的“助企七大行动”正全面加速,“收集—流转—交办—反馈—督办”闭环工作机制正高效运转,每周深入企业调研跟进问题化解情况、每半个月梳理问题化解进展、每月形成问题化解清单,如同一个永不停转的引擎,不断收集新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持续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打通发展路上的一个个堵点。
主动靠前服务,让企业提前获得资质,提前投入运营。近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新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市住新局的大力协调和帮助下,成功获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
今年,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在襄阳新注册成立该建筑公司,计划申请资质以拓展业务。然而,公司搬迁涉及人员划转、社保变更等复杂事项,加之政策解读专业性强、跨部门材料协调多,对企业快速落地运营构成挑战。
襄阳市住新局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到企业一线调研
为化解企业燃眉之急,市住新局迅速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指导:协助企业对照资质标准查漏补缺,指导完善人员结构,扫除资质升级障碍,最终助力企业顺利获证。
“提前获得资质,就能提前投入运营,更好地参与项目建设。”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梁涛表示,市住新部门提供的“保姆式”暖心服务,增强了企业扎根襄阳、深耕地方的信心,将全力为襄阳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建筑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襄阳建筑业面临产业结构需优化、龙头企业偏少、核心竞争力待提升、承揽工程难、融资难等问题。
“到一线去,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今年,市住新局深入开展“四上”企业调研服务工作,访诉求、送政策、解难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遴选出4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实行分级包保;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综合考虑企业实力,提请省住建厅将26家专业承包企业纳入中小建筑企业培育库。
在多方努力下,今年以来,襄阳全市共有3家企业晋升专业承包一级资质,6家企业获批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11家企业获批专业承包二级资质。一季度,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及总量均居全省第三。
另一方面,坚持对症下药,优化市场环境。
破“接活难”:搭建政企沟通平台,组织重点建筑企业与市本级及县(市、区)重点项目、投资平台集中对接;
解“融资难”:协调全市12家金融机构,提供32个个性化金融产品。
优化政策供给:联合多部门出台房屋市政工程“绿色工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机制,变“一刀切”为“精准治”,获企业好评。
促产业升级:搭建襄阳市智能建造供应链平台(含建材集采、分包商集采、劳务用工等板块),即将上线试运行,以信息化助力建筑产业链发展。
市住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建筑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要素供给、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坚持靶向施策、多点发力、长效护航,扶持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化解结算难题、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堵点,为建筑行业发展壮大赋能增势。
湖北汉泽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资料图片)
“去年这个时候,厂里堆着的原木只够撑半个月,生产线停了3条,工人没事做只能放假……”7月1日,回忆起南漳板材业最艰难的时光,当地一家板材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里仍带着些许后怕。
作为南漳经济开发区曾经的支柱产业,2025年初的板材行业陷入多重困局:80%的企业因采伐政策限制和长达45天的疫木证审批周期面临原料断供;园区内60条旋切生产线仅配套150亩晒场,致使大约30%的企业被迫停产;单条线年运营成本27万元,而板材售价近3年只涨了5%,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彼时,南漳经济开发区的71家板材企业中,只有29家维持正常生产,23家处于停产或注销状态,曾经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一度蒙上阴影。
面对行业困境,一场由政府部门主导、多方协同的破局行动迅速展开。在市项目推进服务专班与市经信局的助力下,南漳县科经局联合林业、税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组成攻坚小组,合力打出精准纾困的“组合拳”。
疏通供应链成为首要突破口。针对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南漳县科经局联合林业部门开辟板材企业疫木证审批“绿色通道”,将审批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一季度即为22家企业办理了35份证件,保障1.2万立方米原木供应,同时开通“随州—南漳木材专线”,使得运输成本直降12%。针对晒场不足的困境,南漳县科经局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措施,累计新增250亩晾晒空间,可满足40条新增生产线的需求。
随后,为提升长远竞争力,产业升级引擎被强力点燃。2000万元板材产业升级基金的注入,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对购置数控旋切设备的企业给予15%补贴,汉泽木业等6家企业率先完成升级,生产效率提升30%;引导旺通木业建设花梨木研究院,成功开发LVL层积材等高端产品,单价较普通板材提高2倍;260亩高端板材产业园规划落地,8家企业首批入驻,预计2026年产值超10亿元。
“政府不是简单给政策,而是带着我们找路子。”一位企业负责人由衷感慨,“从帮我们跑审批到陪我们谈技术升级,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真正有了转型的底气。”
如今,南漳板材产业已焕发新生,正常生产企业增至37家,较年初增长 28%,400个新增岗位让生产线重现忙碌景象。
站在新起点,南漳板材产业更是立下“双百计划”目标:2026年培育100家规上板材企业,打造百亿级 产业集群,同时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覆盖“原木采购—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力争2027年成功创建省级板材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沈明晶 熊丹青 刘倩
通讯员:汪洋 王珍珍 张凡
襄纪廉 全虎 李艳 王斯立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