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成功率超七成!这个乡镇法庭的“解纷密码”在哪?

“这40万赔偿款我们当场兑现,以后两清无纠纷。”近日,湖北省枣阳市法院七方法庭调解室内,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以双方握手言和告终。驻庭调解员老杨指着桌上的现金和手机转账记录告诉记者:“从收案到调解成功,前后不到3天。”

七方法庭的解调现场

这样的高效解纷场景,在七方法庭已成常态。这个管辖68个行政村、11.5万人口的乡镇法庭,今年1-5月审结民商事案件170件,调解撤诉结案率达71.16%,用法庭新“枫景”丈量着家长里短、守护着万家“灯火”。

一个仅有一名员额法官、3名书记员的“小法庭”,如此高的调撤率从何而来?

“化解矛盾不能孤军作战,需要基层治理单位多方协作。”七方法庭庭长张家政介绍,“我们积极争取驻地党委支持,推动工作由法庭‘单打独斗’向‘党委领导、多元共治’转型。”

在这一理念下,七方法庭成立诉前调解工作室、心理咨询室,邀请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学会法律基层服务站入驻法庭,选聘3名退休老支书作为驻庭特邀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每周四到法庭“坐堂问诊”,通过“全科+专科”调解队伍配置,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成功率。

   不断完善以“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持续推进“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的联动模式,针对特定领域纠纷开展“联合会诊”,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源头、在诉前。

深入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在线对接基层解纷力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

与此同时,在合并镇、边远村设立巡回审判点、诉讼服务站、驻村法官工作室,并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到田间地头普法宣传等活动,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将纠纷止步在屋檐下。

“调的是家长里短,暖的是万家灯火。”张家政表示,该庭将继续乘“枫”破浪,不断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新方法,奋力谱写“枫调新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通讯员:梁军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刘惠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