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职:“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学生们沉浸式学党史

提起思政课,给人的印象就是理论式的说教,枯燥的背诵,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近年来,本市高校就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带领学生们走进场馆和乡村,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乡村里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

本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近百名师生,走进襄阳市档案馆党史展览馆,通过馆内《百年风华》的图文展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市党史学会“党史爷爷”梁发双向师生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斌结合场馆内的展板,为师生们上了一堂趣味十足的互动式、沉浸式思政课,讲述了发生在襄阳的红色故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礼龙结合身边的故事和场景,分享了襄阳本土红色历史文化故事,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传承红色基因。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礼龙说:“将来也欢迎同学们能够留在襄阳工作,因为襄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部纪录片,我建议同学们去看一看,叫《中国通史》,里面几乎有一半的内容,都跟襄阳相关。”

市党史学会“党史爷爷”  梁发双说:“大学生走进这个红色文化教育的场馆,和他们在学校上思政课有一点区别,走进红色文化场馆,他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使学生知党情感恩党跟党走,激励他们发奋读书的信心和力量。”

襄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培训班学生桂佩说:“因为我们并不是襄阳本地的,了解襄阳的文化之后,也更想留在襄阳本地工作,为襄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介绍,面对如今00后、甚至05后的大学生们,如何上好思政课,学校一直在思考和创新。为此,近年来,学校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对接,通过“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挖掘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文化场馆。而这种全新的思政课形式,也给师生们带来了沉浸式的思政学习体验。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斌说:“2024年我就带学生,到老河口的王甫洲,王甫洲种满了月季,我们现场给学生讲了一课,从‘三农’问题一直讲到我们今天的乡村振兴。”

襄职一村多大学生、大二学生范腊梅说:“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会将这种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到基层,刚好我也是一名基层党建的党务工作者,这也是我们作为一村多名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据市档案馆介绍,从2023年7月至今,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先后将档案馆作为本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研修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研修基地,不定时地分批组织师生前来参观体验。

市档案馆利用服务科科长李青妹说:“每年特别是在国际档案日或档案法颁布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会与大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师生的校外研修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斌说:“我把这种方式叫沉浸式学习,他有了感受,就会产生思考,就会对这个国家,对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对未来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他们就会心里有感觉,就会有梦想,就会把自己的精力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方兵 | 通讯员:韩景  杨明海

编辑:魏海峰 | 校对:刘斌贝

责编:郑海 | 审核:周嘉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