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传统心系幼童 刘素文教授:以古方智慧为孩子扶正固本


在孩子成长的四季里,一阵停不下来的咳嗽、一个擦不尽的鼻涕,都足以让全家的心情蒙上阴云。尤其当症状反复、吃药就好、停药又犯,很多家长不禁在心里问:难道只能一直靠药物压制吗?有没有一条更安心、更根本的路?

在济安中医诊所,刘素文教授——一位深耕中医儿科多年的杏林守护者,用温和而古老的中医智慧,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另一种答案。

一则医案见真章:不止治“病”,更在调“根”

来看一个真实的小患者故事:易同(化名),男孩,5岁。半年来反复鼻塞、流涕、打喷嚏,喉咙干、总觉得有东西卡着。之前被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窦炎,虽然用过药,却总是好好停停。

刘教授接诊后,没有急着开药,而是细细观察、耐心询问:他身形偏瘦,精神不太好,脸色发白;说话声音轻轻的,气息不足;吃饭一般,大小便尚可;再看他的舌头:舌质淡红,舌体偏胖,边上有齿痕,苔薄白而微腻。

刘教授说,这孩子的症状虽然在鼻咽,但根源其实在肺脾两虚——脾是后天之本,脾虚则湿气内生,肺气也得不到滋养。外邪与内湿纠缠,堵在鼻腔咽喉,所以才会反复不愈。

她开出的方子,不只是通鼻,而是健脾益气、宣肺通窍、兼清郁热:太子参、白术、茯苓为君,健脾胃、补肺气;砂仁、陈皮醒脾化湿;鸡内金、山楂、谷芽、麦芽助消化、增食欲;柴胡、黄芩、法半夏疏解郁热;钩藤、蝉蜕宣透利咽;决明子清肝润肠;甘草调和诸药。

一周后复诊,孩子鼻塞流涕明显好转,喉咙异物感消失,人也精神多了。舌苔变薄,齿痕变浅。原方稍作调整,继续巩固。

中医不强硬“压制”,而是温柔“扶正”

刘教授常说,孩子的身体就像一株幼苗,外在的症状不过是土壤问题的信号。反复感冒、鼻炎、厌食、便秘、睡不安稳、过敏起疹……很多时候,都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身体内部失衡的体现。

中医不强硬“镇压”症状,而是回头修补土壤——把脾胃养好,让正气充足,孩子的身体自然就有力量抵抗外邪、平衡内在。

刘教授尤其擅长通过舌像这面“身体的镜子”,洞察孩子脏腑的真实状态。结合几十年的儿科经验,她在调理儿童 脾胃系统问题(厌食、积食、发育慢、腹泻、便秘)、呼吸系统问题(反复感冒、久咳、过敏性鼻炎、哮喘)、体质失衡问题(夜啼、盗汗、过敏体质、免疫力低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温和而有效的调理体系,帮许多孩子摆脱了反复生病的困境。

我们相信,治病不只是治“这一回”,而是养“这一生”。刘教授在治疗孩子疾病方面,坚持深度辩证,不只关注症状,更寻找根源;坚持个性化调理,内服、外治、食疗相结合,一人一方;坚持温和安全,尽可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激发孩子自身的恢复能力。

如果你也正为孩子反复生病、体质虚弱而困扰,欢迎您到正规的医疗机构使用中医药进行规范的辩证调理,让中医的千年智慧,温柔守护孩子的春夏秋冬。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李兴会 | 通讯员:郑佩怡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