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颐养 幼有善育——枣阳“朝夕守护”托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每天中午,72岁的朱万清老人总会准时出现在枣阳市北城街道北关社区的幸福食堂。红烧鱼块的香气扑鼻而来,他端着餐盘在老位置坐下,和三两老友边吃边聊,一顿营养午餐只要8元钱。

下午四点半,在南城街道民营区社区的“阳光驿站”里,放学的孩子们正在志愿者指导下做手工。家长孙先生来接孩子时感慨:“这里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最头疼的‘四点半难题’。”

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正是枣阳市创新构建“朝夕守护”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

老幼安康,是千家万户的关切,也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的试金石。如何让“夕阳”更绚烂、“朝阳”更蓬勃,关乎民生福祉,衡量治理水平。

近年来,枣阳市将服务“一老一小”作为破题关键,从“小切口”入手,做足“大民生”文章,创新构建“朝夕守护”服务体系,生动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图景。

幸福食堂,吃出“银发”暖滋味

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尝出幸福味道。临近正午,枣阳市北城街道北关社区幸福食堂内饭菜飘香。72岁的朱万清老人端着盛有红烧鱼块、清炒时蔬和番茄蛋汤的餐盘,熟练地落座。“三菜一汤,才8块钱!味道好,花样也多。”朱大爷笑着说,“这里不光解决吃饭问题,更是我们老伙计们见面聊天的‘据点’,日子有滋有味。”

这其乐融融的背后,是社区应对老龄化、破解养老助餐难题的积极探索。北关社区党委书记刘大刚介绍,通过“社区补贴一点、社会支持一点、企业让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可持续运营机制,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阶梯优惠,让食堂良性运转,也让老人得到实惠。目前,该食堂已为800余名老年居民办理优惠就餐,日均服务超百人次。

小小的食堂,已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枢纽。它不仅是解决“一餐热饭”的地方,更成了老人们排解孤独、交流情感的精神家园。

目前,枣阳市已建成这样的幸福食堂18个,并与12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0个亲民化改造的党群服务中心、20个老年大学教学点共同织就“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了养在、享在、学在、吃在“家门口”。

阳光驿站,撑起“朝阳”晴空

10月21日下午四点半,南城街道民营区社区的“阳光驿站”迎来放学的孩子们。色彩明快的空间里,图书玩具一应俱全。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写作业、阅读、游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我和爱人都是职工,最头疼的就是孩子放学后的‘管理真空期’。”居民孙先生接孩子时一脸轻松,“自从社区开了‘四点半课堂’,孩子有人看、作业有人辅导,我们终于能安心上班了。”

针对辖区内双职工家庭多、看护难的实际,民营区社区利用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免费托育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广泛动员基层工作者、返乡大学生、专业社工等组成志愿者队伍,除看护辅导外,还开设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

目前,枣阳市已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成“阳光驿站”26家,累计举办寒暑假托育班208期,提供托位近2500个,构建起“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成为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暖心工程。

朝夕相伴,构建代际融合生态圈

10月22日下午,在南城街道盛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祖孙共书”专区,75岁的退休教师张慧芳正握着小朋友的手,在红纸上共同书写“敬老爱幼传家训”的主题对联。“社区开设这个课程,让我这‘老手艺’又派上了用场。看着孩子们好奇又认真的小模样,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张奶奶乐呵呵地说。

“我教孩子们写字,他们教我玩平板电脑。”张奶奶笑呵呵地说,“现在我会视频通话了,还能在网上看养生课。”在她身旁,几个老人正带着孩子们做剪纸,栩栩如生的窗花在巧手中绽放。

盛隆社区创新推行“设施共享、机制共建、活动共融、多元共促”的“四共”服务模式,打造了集养老照料、儿童托管、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双龄共养”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既有适老化的康复区,也有儿童活动区;每周固定的传统文化课程,成为连接“一老一小”的桥梁,让长者的智慧经验滋养孩童成长,也让孩童的活力朝气感染长者生活。

枣阳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代际融合,实践“老小共融、老小共乐、老小共进”的“三共”体系。通过建设代际共享书屋、传统工艺坊等特色空间,重点打造“银龄陪伴”“代际课堂”等项目,已开展各类活动130余场,初步形成了“长者颐养在社区、孩童成长在社区”的和谐景象。

机制创新 守护幸福可持续

“一老一小”服务要行稳致远,关键在于长效机制。枣阳市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既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又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在北关社区幸福食堂,引入专业餐饮企业运营保障质量与效率;在民营区社区阳光驿站,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在盛隆社区,积极孵化文体自治组织和兴趣小组,促进居民自我服务、互助共享。

“我们要让服务可持续、可复制。”枣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凛然表示,目前枣阳市正着手制定标准规范,并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开发“一键呼叫”等功能,推动“朝夕守护”模式可持续、可复制、更精准。

夕阳西下,幸福食堂的灯光温暖依旧;华灯初上,阳光驿站的教案准备有序;社区活动室里,老少共作的书画作品挂满墙壁……这些日常而温暖的场景,正是枣阳市以真情和智慧书写民生大爱的最佳注脚。

从一顿暖心餐到一堂趣味课,从一个人的晚年到一个孩子的童年,枣阳市用真情和智慧,在细微处书写民生大爱,让“银发族”安享幸福晚年,让“小树苗”茁壮成长,共同托起千家万户那份“稳稳的幸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王川 樊航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