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穴位注射更精准地服务临床?中医护理又能怎样提升疾病护理效果?”10月14日晚,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杨堃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开启了一场“穴位注射疗法及疾病护理”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突破传统理论授课模式,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教学,将抽象的中医护理技术转化为学员“可上手、能应用”的实战技能,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护理技能盛宴。
培训伊始,杨堃老师从穴位注射技术的中医发展脉络切入,以“经络腧穴”理论为主线,系统阐释如何通过“药物注入特定腧穴”,借助经络传导作用使药效直达病所。他结合中医辨证思维,梳理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症,并细化“选穴精准度”“进针深度”等关键操作规范。讲解过程中,杨老师穿插多个临床典型案例,如通过足三里穴注射调理脾胃虚弱、曲池穴注射改善局部炎症等,生动诠释“腧穴特异性”与“经络传导性”,使抽象理论与临床护理深度融合,不仅夯实了学员的专业基础,也帮助非专业受众理解“穴位注射为何比普通注射更具针对性”,为后续实操环节打下扎实基础。
实践操作作为本次培训的重头戏,紧紧围绕中医“经络辨证、腧穴精准”的原则展开。现场助教与工作人员提前备齐一次性注射用具、生理盐水、医用棉签及碘附等耗材,严格遵循中医护理规范,既保障操作安全,也契合“治未病”中“防微杜渐”的卫生理念,为实操流程顺畅推进筑牢基础。
杨堃老师以“腧穴主治所及”理论为指导,现场演示穴位注射全流程:从依据经络走向进行“辨证定位”,到遵循“从上至下、由内向外”的中医消毒规范清洁皮肤,再到根据穴位深浅调整进针角度与深度,最后结合药物特性控制推注速度以“候气致效”。每一步都兼顾专业操作与中医理论内涵,并通过“边操作边提问”的互动方式,加深学员对“腧穴特异性”“经络传导性”的理解与记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刚开始持针时,总担心偏离经络走向、把控不好进针深度,既怕影响疗效又担心误伤。”一位学员坦言初学时的顾虑。在“两两分组、互练互学”的实操环节,不少学员起初对“经络定位”和“手法力度”掌握不稳,操作略显拘谨,进针、推注等动作难以完全符合规范。
杨堃老师秉持“因材施教”的中医教学理念,穿梭于各小组间进行“一对一辨证指导”:对穴位定位不准者,结合经络走向细致讲解“某穴位于某经某寸,旁开某脉”;对手法生疏者,则通过“手把手教学”纠正持针姿势、调整进针力度,以循循善诱化解学员的紧张心理。
随着练习深入,学员们逐渐领悟中医“胆大心细、手准法稳”的操作要义,从“惧于下针”转向“辨证施针”,从“手法生疏”进步到“按经取穴稳操作”,不仅掌握了穴位注射的专业技能,更深化了对“经络-腧穴-疗效”关联的认知。现场不时传来“这个穴位按您说的找,果然有酸胀感”“调整手法后,推注更顺畅了”的交流声,讨论中既有对中医理论的探讨,也有实操技巧的分享,学习氛围热烈而专业,充分展现中医护理技术在传承与实践中的蓬勃活力。
此次培训为护理人员搭建起精进中医护理技能的成长阶梯,帮助大家系统掌握从“辨证取穴”到“规范操作”的全流程技能。课程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不仅强化了护理人员的“针功夫”,也激活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一线的应用活力,推动“经络腧穴”这一古老智慧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为中医护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让中医护理的实用价值在真实临床场景中切实落地、发光发热。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李兴会 | 通讯员:陈侯利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