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襄阳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这里是作风襄阳微信公众号早读【襄阅7:30】,襄阳是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名城,文化是襄阳的特色。这里有着说不完的传说、看不完的遗迹。这里的每一条小街巷,都藏着等待你探寻、回味的故事传说。《作风襄阳》微信公众号从10月19日推出《有故事的路》,为您讲述襄阳大街小巷的故事。
主播:吴骏,襄阳广播电视台《襄阳新闻》、《来说天气》主播。
《有故事的路》继续来说故事,昨天,咱们说到襄阳铜鞮巷走出的帝王--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起兵伐齐之前就是在襄阳练的兵。其实,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元大战时,襄阳军民凭借襄阳古城和蒙古军周旋六年之久,此后,明朝皇帝又在襄阳设卫所,派出几千人的部队驻守。那么,当年的军事要地襄阳卫设在哪里?今天,咱们就从襄阳城的卫场子巷说起。
荆州街与北街都是襄阳古城连接汉江的主要街道,在这两条主街之间,有很多条小巷子,几乎每一条都是有来头、有说法的。其中一条250米的卫场子巷,现在的年轻人不熟悉它的来历,但在明朝时,卫场子就是政府驻军的地方。
原市规划局总工陈家驹介绍,卫场子从新街一直到五监狱,大约有五六十亩地。
史料记载,明朝的军队实行卫所制,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镇守襄阳,襄阳府成立了驻军的卫所,叫作襄阳卫,门前的场子就是部队练兵的地方,简称卫场子。在襄城临汉门的台阶上,有块青砖还刻着“襄阳卫右所”五个大字。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方莉介绍,襄阳是比较大的一个卫,仅在襄阳城中就有左中右三个卫所。有学者认为,襄阳古城据汉江而守,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襄阳府才设了三个卫所。
到乾隆年间,襄阳卫籍户数是6900多户,这已是比较大的规模了。
新中国成立后,卫场子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改成了青年广场。老人们回忆,那时的卫场子依然很大,成了人们举行集会或是举办文艺活动的地方。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卫场子被监狱等单位征用,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卫场子彻底成为了历史。不过,卫场子旁的小巷,仍然把卫场子的名号保留了下来,见证着襄阳饱经战火洗礼的历史。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教授陈新剑表示,既是行政象征,又多次作为军事堡垒的城,是不多的,襄阳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古城,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来源:今日播报、云上襄阳
首席记者:汪洋
编辑:彭梦迪 | 校对:金芳
审核:杜红丽 | 终审:江伟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