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深厚,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古老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及2800多年的建城史,地处中华腹地、南北交会的地理位置也孕育了襄阳独特的民风民俗。
日前,8组展示襄阳民俗的地雕铺在解放路襄州区中医院门口的人行道上,吸引了行人驻足观看,分别是蚌壳精、踩高跷、吹糖人、划旱船、牛肉面、清汤挑子、赛龙舟、舞灯笼。
地理位置孕育民风民俗
“襄阳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地处南北东西水陆交通要道,吸纳了多地文化、民俗,并演变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谈论地雕之前,襄樊大道文化评审专家李治和先说起了襄阳的地理位置,认为正是如此才孕育了襄阳独特的民风民俗。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因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以前曾在襄阳地区很流行。“以前踩高跷表演的节目,既有南方的花鼓戏《王大娘补缸》,又有豫剧‘蔡鸣凤上大街’等多戏路的表演。”李治和说,这些都充满南北大融合的民风民俗文化,见证了襄阳对南北文化的广泛吸纳。
李治和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在南方地区很流行,但是襄阳地区赛龙舟的历史也很悠久,并且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在汉江上举办一次;而划旱船则主要是在北方流行,但是在襄阳也很流行,老百姓很是喜欢。
城市柔和的一面
据介绍,此次襄樊大道文化评审专家们在对地雕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无论是童趣、民俗、商业街,还是景点内容的选择,大家都认为这些能代表襄阳的历史和文化。”在李治和眼里,每一种地雕都是一种文化的见证。
自古以来,襄阳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实这座城市也有其浪漫柔和的一面。李治和认为,民俗地雕中展示的“蚌壳精”,其实就是一个爱情故事,有其浓郁的地方文化风格的表演,生动、幽默、诙谐。“老百姓用竹篾、彩绸扎成一个很大的蚌壳,女演员扮成蚌壳精在里面跳舞,遇到过路的渔夫,若两人互相中意便边唱边舞,增进了解后渔夫就能把蚌壳精娶回家了。”李治和介绍,在文化娱乐缺乏的年代,这也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方式。“以前水手还在船头舞龙,跟岸上观众互动,很吸引人。”谈到襄阳的赛龙舟民俗时,李治和说,现在赛龙舟竞争意识浓厚,而过去的龙舟赛则有很多娱乐休闲成分,观赏性多一些。
牛肉面留住乡愁
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爱的早餐之一,其发展历史浸透着襄阳这座城市浓浓的情感和文化。李治和说,襄阳牛肉面的发展是曲折的,过去主要是码头工人吃,如今被更多市民接受,演变为早餐的主食。
“我有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学生,每当他们回到家乡,吃的第一顿早饭就是牛肉面。”李治和说,想吃一碗牛肉面就是乡愁,就是襄阳的民风民俗。
襄阳广电全媒体编辑:阿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