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法院创新“执前调”机制 高效兑现胜诉权益

“没想到不用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拖欠两年的赔偿款这么快就拿到了!”11月5日,申请执行人王某在收到25万元赔偿款后,对枣阳法院执行局执前调解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这是枣阳法院深化执源治理,运用“执前调”机制成功化解纠纷的一个实例。

为有效破解执行难题,提升司法效能,从源头上减少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案件量,枣阳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执前调解”工作机制。该机制致力于推动当事人从“被动强执”向“主动履行”转变,实现了权益保障更快、强制执行更少、社会成本更低、解纷效率更高的良好效果,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在肖某等6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中,立案窗口经初步评估,认为案件具备调解可能,若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影响涉案企业正常经营。在稳定申请人情绪后,为节约司法资源,案件被转入执前调解程序。调解员迅速熟悉案情,主动联系企业负责人,深入阐明履行法律义务的重要性及拒不履行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与经营影响。经过多轮沟通协调,该公司最终主动结清了全部欠款,这起涉民生纠纷得以高效、平和解决。

“执源治理不仅要依法办案,更要实质性地解决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并提升“执前调”工作质效,枣阳法院出台了《执行案件执前调解实施细则(试行)》,从调前准备、调解流程、时限管理等五个方面细化规范,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同时,法院专门成立执前调解工作室,组建了由员额法官、书记员、退休法官及专职调解员构成的多元化调解团队。团队通过风险告知、释法析理、集中约谈等多种方式,督促、引导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助力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合法权益。

在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抚养费的执行案件中,调解人员引导当事人刘某与陈某摒弃前嫌,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考量问题。经过耐心细致的多次沟通,双方矛盾得以化解,陈某主动付清了拖欠的抚养费并承诺后续按时支付,刘某也同意其定期探望孩子,案件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执前调解是在执行程序启动前化解纠纷的重要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运用柔性手段实质性解决矛盾,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枣阳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王泽均介绍,自去年推行该机制以来,执前调解团队共接收案件670余件,成功调解44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65.67%,履行标的额达500余万元,有效实现了高效解纷、低成本止争。

下一步,枣阳法院将持续深化“如我在执”的司法理念,不断完善执前调解机制,推动形成被执行人从“要我履行”到“我要履行”的自觉,加速胜诉权益兑现,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丨通讯员:梁军

编辑:孙修廷 丨责编:毕学谦

审核:廖双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