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踏上这片沙洲,把自己最炽热的年华种进了土地;五十年后,他们鬓发如雪,又一次站在这片土地上。步履慢了,眼神却还清亮——时光可以改变容颜,却带不走心底那份沉甸甸的知青情结。
2025年8月31日,11位1975届知青从上海、苏州、武汉、深圳等地出发,重新聚首襄城区卧龙镇光明村,纪念那段滚烫的插队岁月。当初12人的队伍,如今有一人已永远缺席,其余人也迈入了古稀之年。可当他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恍惚间,仿佛仍是那群意气风发的少年。
眼前的故地,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曾经水患频发的荒芜沙洲,如今绿意盎然、田畴井然;当年不足三米宽的泥泞村路,已拓展成平整开阔的沥青大道;6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上,村民闲话散步、孩童奔跑嬉戏……一片安宁美好的乡村新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铺开。
望着这一切,老人们不禁跌入回忆的深河——
1975年9月4日,12名十六到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响应号召,来到光明大队(现光明村)。曾伟林、胡涛、冷华……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篇无悔的青春。
“那时候这地方人多地瘠,庄稼只能种在河滩沙洲上,十年九涝。”胡涛回忆道。
后来,村里决定在沙洲试种桑养蚕。这群从城里来的年轻人,挽起袖子、拿起锄头,跟着老乡学嫁接、育桑苗,一步步把两千多亩沙地变成了连绵桑园。村中还专门建起了知青住房和养蚕坊,他们学养蚕、插秧、除草、喂牛,从生疏到熟练,从娇气到坚韧,真正把根扎进了农村。
知青们与村民同出工、同分粮。自己开火,自理生活,他们不再是那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学生,而是真正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十年后,故地重游,老知青们一路走、一路叹。沙洲已成良田,水利贯通,旱涝无惧;村里发展起绿色产业,草莓园、养殖场、跑马场依次排开,文化广场上篮球架崭新、健身器材齐全。
“真成了绿色家园,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都能在家门口挣到零花钱。”曾伟林边走边跟老知青们聊。
如今已经定居苏州的冷华说,这一次相聚,不只是为了回望,也是再一次确认:他们从未忘记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未忘记他们。他们当中,有人后来考入武大,有人成为金融专家,也有人走上领导岗位,可站在这里,他们依旧是当年那群心怀热望的知青。
“好像一下子年轻了,青春好像又回来了。”胡涛说着,眼角有泪光闪烁。他们约定,十年之后,再返光明村,让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一直延续下去。
聚旧,更是谋新。老知青们说,要把晚年过出光彩,继续关注家国变迁,守护好后辈与时代。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李兴会
编辑:李潇凝 | 校对:李兴会
责编:徐勇 | 审核:张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