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离枣阳城区十余分钟,便抵达环城街道东郊村。向西远眺,城区高楼鳞次栉比;村内巷道整洁,鸡鸭入栏、绿荫掩映,传统乡村的宁静与现代治理的活力在此交融。
曾经的东郊村因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如今却以农文旅融合、基层治理创新闻名,成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生态村、襄阳市文明村。
(航拍镜头下的东郊村)
蝶变的关键,在于村党支部构建的“四队四会”村民自治组织(文艺宣传队、泥瓦匠工程队、百姓评分队、治安巡逻队;红白理事会、监督委员会、农产品销售协会、矛盾调解委员会)从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党群双向奔赴的治理实践,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的善治之路。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5月14日上午,走进东郊村二组彩虹沟小广场,记者看到,广场一角的七彩栅栏映衬着村民们的笑脸墙。
“两年前,这里还是老万家的宅基地,今天我们能在这儿跳舞,多亏他主动让出这块地,工程队出力。”文艺宣传队队长张尧清口中的老万是74岁的老党员万明华。
“当时‘庭院夜话’上说要建活动场,老万第一个让出二分宅基地。”东郊村党支部书记胡爱国回忆道,而街坊张要军、刘明福也不落后,主动捐出自家门前小菜园。
剩下的工作就是泥瓦匠工程队队长吴江的事情了。他召集12名队员,用5天建成300多平方米的“幸福空间”。建设过程中,二组村民全员出工出力,对排水沟进行清淤消杂。
东郊村的大事小情一般都要由村民们商量着决定,给小广场起名字也不例外。经二组全体村民表决,因排水沟旁设有七彩栅栏,就定名为“彩虹沟小广场”。
(东郊村为村民自治组织牵头人颁发证书)
这正是东郊村“四队四会”机制的生动注脚。
“‘四队四会’是为了破解过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不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就地选才,把村里特长、志趣、技能和需求相近的群众,整合到六个村民自治组织里,让有威望的村民牵头负责。”胡爱国说,群众遇到难事烦事,不再“单打独斗”,他们首先会找到各自的组织去解决。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
在村务公示栏前,监督委员会成员万明华正仔细核对上月积分评比结果。他说,由“五老乡贤”组成的百姓评分队,每月挨家挨户检查村民房前屋后卫生。“如今,门口悬挂‘卫生最清洁户’流动红旗成了新时尚。”
这种治理方式体现在东郊村的方方面面。红白理事会制定了婚丧嫁娶“八不准”规定;农产品销售协会搭建电商平台,让村里的优质鲜桃卖得更好。“红管家”更是将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每个人。
“红管家”由村里有威望、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调解员。
(东郊村的“红管家”)
在村东头的“连心路”旁,“红管家”万宝贵讲述着化堵为通的故事。
2017年,村里决定硬化村道,4户相邻的村民为墙角排水沟走向问题产生争执,导致路修到他们家门前时,不得不“跳”过去2米多,留下一段土路。每逢雨天,村里道路独此一处泥泞不堪,4户村民出行也不方便。
2022年底,“红管家”万宝贵主动站出来,会同矛盾调解委员会找到他们进行“四方会商”,万宝贵和调解团队连续7次上门,最终促成他们主动和解。连接“断头路”时,4户人家都出劳力。
“红管家”还是民生联络员。在五组“红管家”张道玉的《民情日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帮助独居老人买药、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等事项。“我们就像移动的‘村委会’,大事小情都能管。”张道玉说。
东效村的“红管家”创新实行了“五个一工作法”,既“每天一走访、每周一研究、每月一协调、每季一反馈、每项一公示”。他们充分调动整合了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引领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作用,让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参与着办,实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东郊村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从“干部干”到“一起干”
每天清晨6点,胡爱国都会照例开始巡村,他的手机里存着全村248户村民的电话。
“治理创新的核心是让群众当家作主。”他指着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组织架构图说,34名党员联系248户群众,6个村民自治组织覆盖生产生活全领域,每名“红管家”至少联系左邻右舍10户村民。在东郊村,每个村民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归属”。
多年来,东效村的干部、群众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最难能可贵的是历届村党支部的接续和传承。从1951年至今,东郊村四任村支书发挥“领头雁”作用,接力让过去的“黄土岗”变成了现在“岗上果飘香、岗腰金粮仓、岗下鱼满塘”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
(环城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婷婷参加东效村的“庭院夜话”,收集群众意见)
行走在东郊村,处处可见基层治理创新的印记:利用废弃石磨打造的“议事亭”成为民主协商场所,退役军人组成的巡逻队常态化在村里巡逻,留守妇女积极学习直播带货,他们为擦亮基层治理的“东郊品牌”在共同努力。这种全员参与、全程共治的模式,让东郊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乡村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环城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婷婷说,东郊村已连续40年保持“零上访”纪录。这里的实践印证了新时代的农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每个村民都成为“剧中人”而非“旁观者”时,“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便水到渠成。
【记者手记】
让村民成为“治理主角”
在东郊村,最吸引人的不是整洁的村容村貌,而是村民眼中闪烁的光彩。
记者来到万宝贵家采访时,他们老俩口正和邻居们在欢声笑语中打着扑克牌,一派乡村和谐景象。当万宝贵骄傲地展示家门口的“红管家”牌匾和“卫生最清洁户”流动红旗,当泥瓦匠吴江指着村道细数建设故事,当张道玉翻开写满民情的笔记本,记者真切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每个人的主动参与之中。
东效村治理效能的背后,是党支部“组织力”与群众“内生力”的双向奔赴。胡爱国的“治理经”朴实却深刻:“把群众的特长变成治理的专长,把村里的难事变成大家的家事。”
东郊村的发展表明,基层治理创新不是追求“高大上”的制度设计,而是要搭建群众能参与、愿参与、乐参与的平台,一切围着村民转,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画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放眼望去,东郊村“三岗两凹”的地形轮廓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这生机勃勃的场景,就是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最美注脚。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张成武 孙修廷 毕学谦
特约记者:李晓军
通讯员:胡丹
编辑:毕学谦 | 责编:刘惠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