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创新困境学生关爱帮扶,奏响“政、校、家、社”共助交响曲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困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生活照顾不周等诸多问题。2月18日,记者在襄城区委政法委采访时了解到,该区正在探索“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帮助困境学生的新路径,守护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3岁的女孩小静,今年正在就读八年级。因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与年长一岁的姐姐留守在家,与奶奶共同生活。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静总是显得闷闷不乐。

小静的困境,被她所在学校的包保单位——团区委的工作人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区委政法委的统筹安排下,团区委安排两名年轻女干部与小静“交朋友”,关心关爱孩子的成长。

每次见面,两名“大朋友”都会给小静带去布娃娃、书包、彩笔、水杯等小礼物,还会帮她梳头发、陪她玩游戏。她们还经常邀请心理咨询社工一起到小静家中家访,陪孩子聊天、舒缓心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静的身上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过去,她总是低着头不愿与人对视;现在,她的小脸儿上总是挂着阳光的笑容,性格乐观开朗了很多。爱好田径运动的小静,还在大家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学校运动会等集体活动。而小静的家长,也从刚开始的排斥孩子被列入困境儿童行列,到欢迎帮扶小组到家中看望孩子,一家人的关系也不断缓和。

记者从襄城区委政法委了解到,2024年,襄城区在持续加强困境中小学生关爱帮扶工作中,按照“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关爱是方法、保护是根本”工作原则,探索出一条“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合力,共同维护困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全区由教育局牵头,组织学校梳理在校困境学生名单,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行专业筛查,最终确定一批重点帮扶对象,分类推送至民政、医保、残联、卫健、公安等部门开展帮扶工作。

具体工作中,学校与每名困境学生家长建立亲情电话,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帮扶合力,促进困境学生转化。各包保单位、属地乡镇(街道)和学校也针对困境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一名学生、一个帮扶方案、一名包保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路径图“五个一”工作机制,有力有序开展帮扶工作。

教育部门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全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达到330人,构建起“班级-学校心理辅导室-区心理辅导中心”三级预防机制。

与此同时,政法、教育、公安、卫健和属地乡镇(街道)也不定期开展督查督办,净化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环境;宣传、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动配合,对所联系的中小学开展政治、理想、道德、法治、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在各部门的多元联动下,目前襄城区首批被帮扶的困境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生活习惯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来自社会的关爱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正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黄金晶 | 通讯员:周志强

编辑:孙修廷 | 校对:徐勇

责编:黄金晶 | 审核:张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