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这一治污模式全国推广!

10月22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襄阳市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积极开展减存量、防外流、建机制工作,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创新管理模式和技术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11项建设任务和9个评估指标全部高标准完成,形成系列管理和技术成果,为全国和全省防渗改造类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试点示范。

1992年6月,襄阳市火石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式投入使用,2001年3月封场,运行时限10年,填埋总量约68m³。由于前期垃圾场选址建设时间早,建设标准低,垃圾场及周边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问题突出,亟待治理。

2020年,襄阳市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2023年完成项目施工,2024年完成终期评估并获得高度评价,评估专家充分肯定了试点项目成效。如今变身环保教育主题公园。

为走好试点新路径,我市邀请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有关专家针对试点项目推进实施开展了实地调研帮扶,召开专题培训和专家咨询会,结合襄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编制印发《襄阳市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项目实施路径和工作目标。

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多维阻控-有效疏导-污染治理-定期监测”全方位治污模式。治理后,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部分特征污染物降幅超过90%;地表水水质也有明显改善,旁边宋包水库水质由地表水IV类转变为Ⅲ类。

该模式适用位置敏感、风险程度高,且有较大的场地再生应用需求的正规或非正规填埋场治理和开发,是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试点经验。我市印发了《存量垃圾填埋场修复工艺技术选用技术指南(试行)》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生态环境治理管理模式(试行)》,为存量垃圾填埋场防渗改造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同类项目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参考。

该项目还形成了填埋场多维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和场地空间的绿色重生与生态郊野公园的创新开发两项技术亮点。

填埋场多维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技术,利用“水平+垂直阻控+天然屏障”阻隔,实现污染物独立包裹,为地下水保护的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和高效性运行提供保障;能有效解决正规或非正规填埋场周围地下水污染、填埋库区雨污合流、渗滤液积存等问题。

填埋场场地空间的绿色重生与生态郊野公园的创新开发技术,通过多元化的生态恢复策略,结合生态学原理,引入本地适生植物,构建多层次、多物种、稳定且富有生机的生态环境,建成文化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发展活力,三园联动,完美融入城市脉络;能实现正规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及场地再利用、二次开发。

如今,项目旁边的襄水源顺流而下,修复后良好的水生态,搭配生态密林、疏林草地、草甸湿地等,将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绿道相结合,极大的推动了都市农业、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等产业,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带动了本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 | 通讯员:赵月 周红玲

编辑:董子川 | 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 | 审核:龚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