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评系列广播剧《启程:理想青春照未来》

作者: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 讲师    向林

襄阳市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系列广播剧《旗帜》第四部《启程:理想青春照未来》由襄阳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西藏广播电视台共同录制播出。《启程》是以中宣部表彰的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团队为故事原型,以温情质朴的风格、鲜明的藏族风情展现吴国喜等五位支边教师有理想、有信念、能吃苦、敢担当的伟大形象。更重要的是《启程》这部广播剧为听众们生动展示了党中央西部计划、援藏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背景下,襄阳广播电视台的这份献礼便具有特殊的政治价值。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其中包括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扶贫先扶志”,教育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广播剧《启程》的选题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的跳动紧密相连,描写的就是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员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去扎根的故事。“格桑花”支教队员们用个人援藏的亲身经历诠释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精神;他们用无私奉献的大爱弘扬了志愿精神、促进了民族团结。

广播剧《启程:理想青春照未来》的创作实现了内容紧跟时代脉搏,把新时代精神贯穿全剧的创作过程,增强本剧的时代感。藏族同胞们能歌善舞,藏区孩子尤其擅长唱歌,剧本穿插优美而富有西藏风情的音乐,一方面是用音乐来切换场景,营造出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引人入胜;另一方面用音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个故事以琼结县小学生参加全国歌唱比赛“唱支山歌给党听”来将故事推向高潮。格桑花支教队带着这群藏区孩子到北京比赛,让全国人民都听到了西藏孩子幸福的歌声。这既激励这格桑花支教团队的青年教师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同时更激励桑吉、拉珍等这些藏区孩子们奔向更广阔的舞台。

格桑花支教团队成员们见证了藏区孩子们的成长,从羞涩到活泼、从自卑到自信。孩子们与支教老师都在不断地磨炼自我、超越自我。广播剧用孩子们稚嫩的眼和乡亲朴素的语言让外人看到琼结这个小小村子里的变化。学校有崭新的设备,边教师初到时就为看到的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机器人设备等硬件条件而欣喜,感叹藏区初中硬件等基础设施并不亚于内地中部地区的县级初中。

“喜子”老师家访学生桑吉时,桑吉阿妈用朴实的语言介绍着自己家生活越来越好,国家给大家新盖了房子,家里都挂着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很感谢毛主席、习总书记。从剧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中足见国家对西藏扶持力度之大,实现了民族大团结,汉藏一家亲。剧中孩子们有营养午餐,经常攒一些鸡腿、鸡蛋等好的吃食给支教老师们,学生拉珍说吃饭的钱是政府出的,三包经费,包吃包住包服装,所以老师们不能吃学生食堂。可见党中央对西藏教育重视程度之深。这些无不是党和国家在发展路上不放弃任何同胞的决心与努力。本剧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短短一年支教活动既给琼结县小学带来巨大的变化,也给这些年轻的“格桑花”们用行动书写青春的机会。故事的最后,喜子老师和桑吉同学互换了地理位置。武汉中学西藏班的桑吉在经历了一年疫情生活后,高考志愿选择护理学专业,他给自己当年的老师、喜子哥发来了消息:“你在建设我成长的地方,我来保护你的家乡”。显然,当年“格桑花”们种在孩子们心中红色的种子已经悄悄开始生根发芽。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启程:理想青春照未来》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广播剧,通过书写和记录支教青年教师们的援藏之路来彰显信仰之崇高,通过描绘藏区人朴实的情感来凝聚无限中国力量,以鼓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美好明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