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新发现北宋明教寺法慧禅师塔铭,碑刻涉及众多领域名人

近日,据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南漳县九集镇明教寺遗址新发现古碑刻一通。南漳县“四普”工作队立即赶赴,经文史专家初步判断新发现的碑刻为北宋时期明教寺法慧禅师(赐号)的塔铭。专家称,碑刻涉及当时众多领域名人,具有较高的证经补史价值。

经实地踏查,明教寺三面环山,依岗而建坐西朝东,建筑遗存占地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00米的范围为其遗存重点,现存有面阔三间的大殿建筑和建筑遗迹及古井、古树、古道、塔刹基础等遗存。南漳县文物保护所所长余琴介绍,此次发现的碑刻位于大殿遗址东南方,碑身几乎全掩埋于地下。

“碑刻残存文字1363字。法慧禅师塔铭的撰写、书丹、篆盖人,均有名于当时,也表明其身后备极哀荣,也给今天的发现带来了巨大惊喜。”我市文史专家方莉表示,从塔铭内容得知,塔主是一位北宋僧人,在苏州高僧圆照本禅师处悟法,先后传法于泸州(今四川泸州)、汝州(今河南汝州)、颍昌(今河南许昌)等地,最后被延请于襄州(今湖北襄阳)明教寺,于大观四年(1110)七十六岁时在寺圆寂。虽碑刻中本名残去,但可知曾获“丞相吕公”(按时代或为吕公著)举荐得到朝廷所赐的“法慧”法号,故称其为“法慧禅师”。法慧禅师在禅林有一定影响,与圆照宗本、善本大通、海印智月以及诗僧如璧等名僧有密切交往;所传法嗣三人,其中二人分别担任洞山普乐寺(明代岘石寺)、嵩山少林寺住持;各地官员也竞相邀请;得朝廷赐“紫方袍”和法号。

《南漳县志》上的明教寺图

方莉表示,这块碑作为北宋碑刻的实物,目前可以说在襄阳绝无仅有,宋代尤其是北宋碑刻在襄阳存留极其稀少,岘山中存留四处宋代摩崖,均为南宋。碑刻与较多当世名人相联系,具有较高的证经补史价值。除塔主法慧外,涉及人物25人。其中碑刻的书写者饶如璧(饶节),是北宋著名诗僧,江西诗派重要诗人。碑刻的篆额人赵令穰,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北宋著名书画家。塔主法慧,其师圆照宗本,先后住持苏州瑞光寺、净慈寺等;其法兄善本大通对其“深相畏爱”,饶如璧的师父海印月禅师对其“尤相推赞”等,都是一时高僧、名僧。文中提到的少师韩维、丞相吕公著等人,《宋史》有传。碑文的撰写者韩韶,为当时“维扬四俊”,为同时的多位禅师撰写塔铭。

“碑刻为中国禅宗史、江西诗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方莉进一步表示,碑刻显示襄阳与苏州、邓州、许昌以及当时京城汴梁之间广泛的联系,是襄阳作为宋代汴南巨镇,在全国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佐证。碑刻还是宋代著名诗僧饶节的存世书法作品,具有典型北宋时期文人书法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一件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为研究饶节书法提供了具体样本。

余琴表示,四普工作队将明教寺实地调查情况积极汇报上级文物部门,进一步对明教寺进行原址复建保护规划工作。

据悉,明教寺遗址位于南漳县城东北约 30 公里的福隆山内,现隶属于南漳县九集镇尤家岗村。1957 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明教寺遗址被定为南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南漳县志》记载:“梁武帝时建,明永乐初济舟禅师重修,宣德中僧阔庵、弘治二年僧明智增修。”《南漳县志》对明教寺的历史描述主要来源于明代礼部右侍郎艾福所撰的《福龙山明教寺记碑》,对明代的修建做出了完整记录,但寺庙的宋代历史则语焉不详。

记者:张亚婷

编辑:高晶|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