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飘香老河口 ——访光化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詹福安

在老河口市北京路上,一处由红砖砌成的老厂房区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股酒香扑鼻而来。这里,就是畅销老河口、名扬鄂西北的“光化特曲”生产地。

“入口绵甜,回味留香。”光化特曲传承了近百年的酿造工艺,从1985年起,家喻户晓,至今仍是老河口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酿。2019年,襄阳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光化酒酿造技艺”名列其中。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老河口,听听光化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老河口光化特酒业有限公司(简称光化酒业)总工程师詹福安讲述光化酒背后的传承故事。

酒香百年

光化酒业老厂房一角

记者:请您介绍光化酒酿造技艺的来源。

詹福安:上世纪20年代,老河口仙人渡李氏家族私坊酿制一种酒,称“仙人村酒”,这是光化酒的雏形。1939年,李氏后人在老河口开办“东建厂”,总结出“李氏秘方”,这就是光化特曲传承至今的“秘诀”。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传承光化“老酒”,当地八家古传酿酒作坊联合组建了光化酒业的前身——“地方国营企业公司酒厂”。1952年被命名为“光化县酒厂”,是鄂西北地区最早成立的白酒企业,后改名为老河口市酒厂。1978年,“光化特曲”问世,进入人民大会堂商品零售部,上柜销售。

光化酒以位于汉水流域的优越地理条件,加上传统酿酒工艺和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保持了优良的品质。在窖池构造、制曲、发酵、配料、蒸馏、勾兑、储藏等环节,采用传统酿造工艺,保持了酿酒工艺的技术精华和文化内涵,最终综合形成了“光化酒酿造技艺”。

记者:当地人喜欢喝吗?市场反响如何?

詹福安:老河口人特别爱喝光化酒,就喜欢这个味。多年前,光化酒就是老河口人民消解疲劳的生活必需品。工人们在劳累一天后,就会来到供销社,打上一些酒,靠在柜台旁一饮而尽,一身的疲劳似乎马上就被酒劲冲走了。当时还流行一句顺口溜,叫“闻着香喝着甜,一斤只要块把钱”。

无论在哪里经商、工作,老河口人或多或少会备有家乡的特产——光化酒。“说着家乡话,喝着家乡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都说,招待客人或准备礼品时就要拿出光化酒,这酒不比别的品牌差。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光化酒的品种更加丰富、品质飞跃提升,设计包装更是日趋精美,多次在酒类评比中获得奖项。

改进工艺

詹福安在品评储存酒

记者:光化酒酿造技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詹福安:2000年,老河口市酒厂改制为光化特酒业有限公司。经过不断探索改进,光化酒用传统“老五甑”续糟法生产,发酵池为百年人工培育的窖泥、黄黏土筑建的窖池。

俗话说“千年窖池万年糟”,好窖池是酿造优质白酒的基础。生产工艺采用“六分法”,即分层投粮、分层发酵、分层堆糟、分层蒸馏、分段摘酒、分质并坛。光化特曲酒以高粱、大米、小麦、玉米、糯米等为原料,采取了“四轮一长发酵”“双轮增质”“ 回糟增香”等传统做法。

生产操作中有“稳、准、净、细” 四大工艺:“稳”,即入窖转排配料要稳当,切忌大起大落;“准”,即配料、打量水、看温度、加大曲等在计量上要准确;“净”,即酿酒现场各种工用器具和原辅料都要清洁干净;“细”,即各种酿酒操作及设备使用一定要细致。

成品光化特曲“清澈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回味爽净,酒体丰满协调,空杯留香持久”。

记者:请谈谈您和光化酒的故事。

詹福安:我1980年进入酒厂(即现在的老河口光化特酒业有限公司)工作,从酿酒工开始做起。当时,酒厂酿酒设施简陋,机械设备少,全凭人工操作。虽然体力劳动繁重,但我想趁年轻学会一门技术。1985年,我考入华中工学院机械设计专业,1988年毕业回酒厂后,我进入技术设备科,承担完成企业三级计量认证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白酒划分香型,公布了各香型的标准。当时酒厂生产的酒定位是浓香型白酒,但因为发酵曲、发酵设备以及不规范的生产操作等方式,使得酒的香型风格一直不稳定,生产出来的酒“清不清,浓不浓”,严重影响了酒的品质。

后来,酒厂从四川引进了一名技术骨干,并成立了技术研究所。我协助研究改进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经过一次次试验,我们逐步规范了酿酒过程中,从粮食筛选、发酵用曲、蒸粮糊化,到入窖酸度、温度掌控发酵管理等工艺规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原料浪费现象,稳定了品质。经过不断努力,1988年光化特曲酒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光化酒厂成为鄂西北地区第一个能生产出浓香型白酒的厂家。

2021年,我被认定为光化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注重传承

记者:如何传承下去?

詹福安:企业的领导、同事们一致认为,为保证光化酒酿造技艺能传承下去,我们要靠制度和规范的酿酒工艺规程,将工艺流程以多种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便能永远留存。

从酿酒工艺上,企业设置了总负责人制度,对酒的酿造、品质、销售进行总体把关;在员工培训上,要求酿造员工必须牢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规程,规范生产,比如,勾调员工要严格把控酒品质量、提升自己品鉴能力。

记者:我看到企业有很多艺术场馆,这与传承非遗技艺有关吗?

詹福安:从车间到“艺术社区”,光化特酒业有限公司利用了老厂房区,形成了本地的一个文化地标。

十几年前,面对企业改制,老厂房区是存是留,引起了企业员工的激烈讨论。董事长胡育明认为,老厂房区关乎企业根脉、品牌文化,更是几代企业职工的情感依存,绝不能放弃。

2013年9月,胡育明提出建设文化艺术社区的构想。在相关部门指导下,企业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对企业内的历史工业建筑群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功能重塑,打造了以酒为魂的光化艺术社区,建造了手工酿酒工坊、酒文化博物馆、文学艺术展览馆、光化音乐厅等。

如今,老厂房区重新焕发活力,光化酒也借着这股文化浪潮,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百姓餐桌上。

记者:余子威;通讯员:付琪悦 文/摄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