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彭祖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访《彭祖传说》传承人邓龙金

在保康县马桥镇一带,关于彭祖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几千年来,彭祖从一位历史人物经过口口相传,逐渐演变成一位传说人物,其卓越贡献在于养生之道。他不仅开创了药食同源的养生之法,还强调运动锻炼益于身心。

彭祖故事具有医学、哲学、文学、体育、历史等研究价值,已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彭祖传说》也成为襄阳市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期,我们走访《彭祖传说》传承人邓龙金,听他讲述传承背后的故事。

口口相传数千年

邓龙金讲述彭祖传说故事。

记者:能介绍一下彭祖吗?

邓龙金:彭祖,本名彭铿(一作籛铿),早期居住在彭水,也就是现在马桥镇的汾清河畔。尧帝为治水来到马桥一带时感到身困力乏,彭铿听说后便去山上打了一只野鸡,配上中草药,为尧帝敬献了一碗野鸡汤。尧帝顿时恢复体力,为了感谢他,遂封他为大彭国首领。因为彭铿是彭部落方国首领,后人尊称为“彭祖”。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第一个长寿之星”。

记者:关于彭祖的传说主要在哪些地方流传?有相关的印证资料吗?

邓龙金:彭祖的传说流传区域广泛。就湖北来说,主要集中在保康县马桥镇,以汾清河流域为中心,向神农架林区、保康县、房县、谷城县、南漳县等县(市、区)辐射。四川彭山区、江苏徐州市也流传着彭祖的传说,今年我还特意去四川看了那里的彭祖文化,以开阔视野。

关于彭祖故事的印证资料有很多。比如《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周师伐楚,楚师“分涉于彭”。“彭”即彭水,彭国之地,也是彭祖的所在地。《楚辞·天问》诗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是彭祖献尧帝野鸡羹的故事起源。

清光绪版《房县志》以及当代版《马桥镇志》《黄龙观村志》载:“马桥在夏商时为彭方国,春秋战国属楚,后属秦、汉。”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商时期全图”“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中,将现在马桥镇的汾清河一带标注为“彭”,即“彭水”“彭部落方国”,可见彭祖是从彭国首领转化而来的。

《保康地名记忆》记载,六柱垭(黄龙观最高峰)原为“陆终垭”,又叫“六钟垭”,取彭祖父亲“陆终”的谐音。

记者:《彭祖传说》中主要有哪些内容?

邓龙金:关于彭祖的传说,像《彭祖野鸡汤》《彭祖与采女》等故事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彭祖传说》的核心故事是“彭祖活了八百岁,有话不对妻儿言”,由此演变出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有话莫对妻儿言》《彭祖酒醉道真言》《彭祖挖地道保命纣王》,等等。

关于彭祖长生和养生的故事,有《彭祖与救命仙草》《彭祖的五谷》《彭祖献鸡汤》《彭祖的长寿方》《彭祖与张果老比寿》等。

此外,还有很多以地名演绎出来的故事,比如《野鸡墩》《鸡公岭的传说》《鬼娘垭子》《彭祖与黄龙合渣》《六柱垭与六个小象》等,多数还是与长寿和养生相关。

收集故事百余篇

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打造的“彭祖养生馆”。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彭祖故事的?

邓龙金:我是1976年出生的,从懂事起,就开始接触关于彭祖的传说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网络,大家在劳作之余,或红白喜事上,没有其他娱乐形式,就喜欢点一盏煤油灯,架一盆疙瘩火,聚在一起讲故事、讲笑话。老人们讲故事,一定会讲到彭祖,很多故事我都觉得很有意思。比如有的老话讲:“彭祖活了八百八,没见过石头往上爬”“彭祖寿高活八百,不对妻儿说实话”,等等。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彭祖传说的基础非常好,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讲。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项传承工作的?

邓龙金:我正式开始从事非遗传承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我原来是个体户,因为爱好书法和写文章,接触了很多保康县文艺界的老师和朋友。那时候,马桥镇黄龙观村成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彭祖养生馆、彭祖养生洞等景点,因为我本身是黄龙观人,经人推荐来到这里负责文化旅游方面的宣传,正式接触了彭祖文化,从而成为了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彭祖传说》是一项民间文学,作为传承人,我觉得我的主要任务是把彭祖的故事挖掘好、讲述好。成为传承人以后,我陆续搜集整理了上百个彭祖故事,并将它们打印成册。我还注册开通了个人图书馆《马桥彭祖养生馆》,定期将这些故事发布到上面。

记者:您在传承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邓龙金:今年10月份,我在保康县歇马镇一个文旅推介活动上,自告奋勇上台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就是彭祖传说故事《六小鬼捉拿彭祖》,另一个是保康民间故事《四言八句》。第二天,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说:“这么多年都没有人‘讲古’(讲古话)了,没想到昨天听到了!”听到后,我心里也有满满的成就感。

还有一次是德国友人来保康,我在保康楚文化广场负责给德国友人讲故事,讲的是最经典的《彭祖献雉羹于尧》。他们身边都有翻译,听完后也不断地鼓掌。

记者:您觉得彭祖的传说有哪些价值?

邓龙金:我觉得彭祖传说的价值首先是在养生研究上。彭祖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其独创的养生术,包括导引行气术、调摄养疗术、膳食养生术等。这些养生方法讲究身心并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其次是医学价值,彭祖养生文化的另一个精髓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养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还有就是民间文学价值,彭祖传说内容丰富,故事性非常强,在表演过程中,除了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还可以歌曲、舞蹈、气功、美食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直播间里话传承

记者:您现在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传承?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

邓龙金:过去民间传说主要是口口相传,或由手抄本一代传给一代。现在我主要是到民间收集各种传说故事,然后将其整理成文字并编撰成册。我们会在景区、学校、企业等场所讲彭祖故事,还积极参与县文化馆举办的“非遗书场”活动。当前是新媒体时代,我也会借助新媒体平台,拍视频、开直播,在网络直播间讲彭祖故事,没想到大家都还喜欢听,粉丝还不少。

要讲好彭祖故事,就要尽可能融入多种元素,避免讲得太单调。首先在情节设置上要有吸引力、有跳跃性、有悬念,就像写文章一样,要给文章埋下伏笔;也像说相声,要抖好“包袱”。其次,内容上要加入幽默诙谐的元素,让观众听得开心。最后是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在直播中融入一些保康的民间故事、民间歌曲,等等。有时候我还会在直播间现场表演,学着和粉丝互动。

记者:您觉得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哪些是不可或缺的?

邓龙金: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平时要多读书,多看古典文学类的书籍,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其次是要勤奋。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怀,要对传承这件事有兴趣,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记者:您有师父和徒弟吗?

邓龙金:我的父亲叫邓自隆,他就是我的师父。小时候,他就经常给我们讲彭祖故事。我父亲还是一位老中医,哪些东西吃了有利健康,也经常会和我们说,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彭祖的养生文化。

还有一个是和我一个镇上的王绵华,他本身是《黑暗传》的传承人,我们经常互相“取经”,互为师友。另一个徒弟是同村的杨龙声,今年60岁,退休后找点乐趣,于去年拜我为师。我儿子邓朏,今年22岁,也是我的徒弟。他的文章和口才都比较好,也愿意跟着我学这些,我也想找一个年轻人把这个项目传承下去。

记者:成为传承人后对您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未来有什么打算?

邓龙金:成为非遗传承人以后,通过讲故事和登台表演,锻炼了我的口才和对舞台艺术整体的把握。我们马桥镇黄龙观村打造了彭祖系列景区,“彭祖野鸡汤”“彭祖养生酒”“彭祖养生系列菜”“彭祖养生操”等康养文旅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接下来,我想成立自己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并为工作室注册账号进行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彭祖的传说故事。

记者:刘睎菁;通讯员:邓爱华 刘玉洁 文/摄

编辑:廖双玉|校对:王怡雯

责编:严巍|审核:刘德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