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产业是继汽车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万亿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在相关细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今天的“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行·走进产业链”,我们就带您走进航空航天产业链,来看这个链上的相关企业是如何抢抓风口,积极融入大飞机供应链的。
这一组画面是2023年3月27号至4月2号,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带领襄阳10几家航空航天关联度高的企业,到上海商飞总部进行产业对接、商务培训的场景。
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科科长宋凌说:“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风口,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主动出击,带领这样一批企业主动地融入国家战略。”
宋凌所说的风口,就是国产大飞机C919要投入商业化运营。作为湖北航空航天实力最厚实的城市,襄阳当然不会错过这场“盛宴”。
中国商飞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中心国内货源开发部寻源团队负责人陈剑表示:“之前只知道航宇嘉泰和航宇救生装备,但后续通过我们的活动,寻到了更多的潜在货源企业,新增了4家企业作为中国商飞的潜在供应商。我们这个培育培训活动结束之后,也可以把它化成一个闭环,我们内部管它叫‘襄阳模式’,通过‘襄阳模式’打造,也会进一步辐射到其它地方。”
今年5月28号,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由航宇嘉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化座椅也随着大飞机完成载客首航,这也是今年3月上海之行最直接的成果。
“嘉泰的第一款智能化座椅在汉堡航展上得到了业界的好评,算是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航宇嘉泰工程技术部副部长李磊子表示。
外部拓展市场,内部参与分工。这些年,位于隆中山下的航力机电一直致力于航空航天军转民技术的开发与运用。2022年,他们仅余压发电装置这一个单品,就做到了年产值过亿元。
航力机电董事长王海波说:“航宇嘉泰是民用航空企业,也在进行积极配套。像我们电动机构,目前正在跟它们进行合作研发,有望在明年能够形成一定的小批量订货。”
在离航宇嘉泰不远处的航宇机电液压,虽说这家企业成立时间不长,但在航空航天刹车领域,航宇机电液压却拥有自己的“独门利器”。就在今年10月,它们通过和国内刹车系统商配套,从而参与到国产大飞机C919产业链当中。
“像我手里这款伺服阀,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到这个AJ600的飞机上面了。我们预计三到五年左右,会达到每年两千万左右的销售规模。”航宇机电液压副总经理刘杰说。
航宇机电液压总经理杨全志也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大在航空航天民用市场的研发投资力度,抓住国产大飞机和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的这个历史机遇,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取三到五年内,在资本市场上市。”
今年前11个月,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速达21.25%,位居湖北前列。这其中,既有企业的敢闯敢拼,也有政府的真金白银。
航力机电科技与信息化部部长王小波表示,今年以来,航力机电在科技创新方面得到省、市的大力的资金扶持,累计达到一千余万元。其中,军民融合项目一个项目,单项已达到441万元。
从航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装备到冷喷涂固态增材制造、无人机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这两年,航空航天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在齐头并进。今年4月,我市出台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这个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襄阳航空航天产业的规模将达400亿元,要培育产值过百亿级的企业一家。
“按照‘一周一企业,一月一行业’的产销对接模式,组织相关龙头企业进行对接,让它们这个更多地纳入龙头企业的这个供应链,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们襄阳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集聚区。”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秀华表示。
记者手记:
大飞机产业是国内少数几个依然空白的万亿级规模产业,随着C919投入商业运营,融入大飞机供应链是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不二选择。采访中我们发现,虽说目前我市已有13家企业进入商飞的供应链体系,但整体数量不多、规模偏小。
一个产业的大发展,需要的是政府敢想,企业敢为!政府敢想,就是要抢抓风口,研究出台政策,厘清人无我有的底气,与商飞开展深度合作,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占领市场先机;政府敢想,就是要依托襄阳优质企业,释放更多“核心”利器,在客舱系统、救生系统上有更大斩获。大飞机产业链预期稳、信心足,这是企业敢为的前提。只要企业敢为,它们就会敢于扩大投资、勇于开拓市场。只要企业敢为,它们就会用市场去对话市场,以企业去招引企业,让襄阳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招商来得更精准、更有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张涛 周嘉宾 曾雄飞 李随群
编辑:王晨可 | 校对:刘斌贝
责编:李丹 | 审核:周嘉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