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一座城门、一条老街到一座古城,古韵悠长、近悦远来的故事里,洋溢着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合的文化自信。
襄水汤汤,泽沛其阳。襄阳古城是襄阳城市之魂,是襄阳文化旅游的标志性符号。
5月20日晚,“襄阳好风日 大美在襄城”2025襄阳古城建城日活动举办,襄阳的文化地标昭明台前流光溢彩、钟鼓声响、人头攒动,这是该市连续4年举办襄阳古城建城日活动,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襄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入促进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
“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襄阳地处华中腹地、汉江中游,“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襄阳在历史上一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古城雄踞汉水中游,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素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千百年来,烽烟不断,宋代的土城重建为砖城、筑起瓮城,元末的城垣被摧毁,明代的角楼复又建起,住在襄阳城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那条7000多米的城墙和亚洲最宽的护城河,始终守护着襄阳人的铁血柔情。
近年来,襄阳从城市发展战略所需、古城蝶变大势所趋出发,深入推进襄阳古城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系统性地实施襄阳古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历史风貌保护修复与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使襄阳古城的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持续显著的提升。
昭明台是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是襄阳最富盛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襄阳人称作“城中第一胜迹”。2022年至今,襄阳每年的5月都会在昭明台举办襄阳古城建城日活动。
如今,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正日渐成为引发襄阳全城关注的文旅融合新话题。
夜幕低垂,昭明台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显得雄浑、厚重,当87版《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的旋律悠然响起、又在一刹那响彻天空时,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故事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武术表演《英雄会古城》、京剧表演《定军山》,古城芳华,千年回响;《小雅·鹿鸣》吟诵、《汉服秀》展演、戏曲《梨花颂》韵味悠长;歌伴舞《请到襄阳古城来》,更是向海内外游客发出了“襄阳古城欢迎您”的邀请。
当昭明台上亮起炫酷的灯光秀,汉服巡游方阵走进襄阳古城时,市民群众争相与方阵中的“孟浩然”“单懋谦”“诸葛亮”“黄月英”“郭靖”“黄蓉”合影留念,青石板间、牌坊下,留下一幅幅鲜活的影像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寂夜凭栏寻意趣,半城烟火半城诗。如今的襄阳古城,不仅是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白墙黛瓦间更是长出“青春肌理”,升腾着烟火气,充盈着年轻态。
漫步在襄阳古城,很多市民游客悄然发现,襄阳古城的业态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变得更加好玩、更加热闹。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襄阳古城游客突破了35万人次,成为了襄阳文旅当之无愧的顶流。
2024年5月,襄阳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一枢纽四基地”战略目标,聚焦聚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以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为抓手,如今,襄阳正统筹做好襄阳古城“外圈、内圈”建设规划——
外圈“通四线”。襄阳古城外,通过联通城墙游线、打通护城河岸线、美化城下环线、优化滨江路线,推动“环环固城”,复现古城外围城河一体、水城相护之景,彰显“华夏第一城池”历史风貌。
内圈“塑四态”。通过打造“一中心”、塑造“一轴线”、提升“两片区”、连通“双环路”,实现城内历史文态保护再现、风貌形态优化提升、功能生态完善补齐和文旅业态的聚链重塑。
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当岁月长河穿越历史的风华与变迁,襄阳古城在时光的流淌中依然散发着厚重的文化魅力,续写着新的华章。
以文化为支点,襄阳全面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扎实推进文旅产业融合、要素融合、服务融合发展,实现更加丰富的文旅优质产品供给。
如今,古韵新姿的襄阳古城,正向着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加油奋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记者:陈霜 | 摄影:杨东
视频制作:李紫璇
通讯员:唐姗姗 ,王玉玺
编辑:杨景 | 校对:陈霜
责编:刘惠 | 审核:廖双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