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征程,襄阳步履铿锵;五年奋进华章,古城气象万千。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襄阳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
五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指导襄阳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汉江之滨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从国家战略的“襄阳坐标”到改革开放的“襄阳模式”,
从产业转型的“链上聚势”到交通枢纽的“通江达海”,
从乡村振兴奋进的“襄阳样板”到生态画卷铺展的“绿满襄阳”,
从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到民生幸福的“家门口”温度……
每一个领域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创新者的智慧。

▲鸟瞰襄阳城区
▲天朗气清襄阳城(资料图)
国家战略深深镌刻“襄阳坐标”。
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上,肩负着打造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核心支撑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亲临湖北,为湖北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省委、省政府用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考量和殷切期望,赋予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定位。
“推动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乘势而上、聚势开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海涛强调,全市上下必须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强化支点意识、扛牢使命责任。
牢记殷殷嘱托,不忘切切期望,一条奋进之路,愈发清晰明亮。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发展能级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实现4年“两连跳”,2021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4年跨越6000亿元台阶,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连续多年居全国城市50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8:40.9:49.3,服务业占比大幅增加。
——创新高地加速崛起,科技引擎激发新动能。湖北隆中实验室3项技术成果入选湖北实验室标志性成果;德普电气、金鹰重工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汇尔杰参与研制的世界首面玄武岩五星红旗登上月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4家、68家,2025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0家。创新“政聘企用”等引才模式,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54个。创新的引擎轰鸣,为襄阳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体系持续优化,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十四五”时期,襄阳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根基更加坚实。统筹全市资源与布局,突破性发展磷煤化工产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居全省第二。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提升,全面开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新征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25项“一件事”高效办,200项事项“容缺办”,297个重点项目用地清单化管理、足额保障。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连续5年领跑内陆,综保区实现“当年获批、当年建成、当年运营”。
——开放格局深刻重塑,外向经济凸显新成效。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23.5个百分点,铁海联运发运量激增143%。襄阳正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城乡发展焕发新活力。枣阳市实现赛迪百强县市榜单“七连升”,居第73位,谷城县再生资源、老河口市循环经济、枣阳市新能源新材料、襄州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智能运维等4个县域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特色产业集群。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襄阳正朝着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稳步迈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力量。
▲10月18日,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7月9日,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开工,襄阳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这个200亿元项目,从考察到落地仅用100天,创出“襄阳速度”。
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的理念,积极实施“两资三能”战略,我市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三线并进,做大规模、提升层级。
从汽车产业一家独大,到转型加速多点支撑。云图控股襄阳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园、湖北联投磷煤氟产业基地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至40%以上,航宇救生、五二五泵业等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以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促投资有效,襄阳对8000余家“四上”企业开展全覆盖调研服务,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实际困难 2054个。推动207家企业进行数智化改造,新增智能工厂84家。与33家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培育协议,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1—7月,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4%,襄阳在推动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农业基础巩固提升——
襄阳市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省政府22条政策措施支持,已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2家、农业龙头企业24家。2025年,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实施“三个一千”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长藤结瓜”现代水利体系。1—7月,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05.2亿元,同比增长6.1%,“襄阳牛肉面”等农产品品牌持续“出圈”。
“两资三能”深入推进——
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襄阳持续强化项目谋划申报。2025年1—7月,争取竞争性政策资金155.4亿元;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17个,总投资2684亿元,为襄阳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重大项目如强劲引擎,驱动着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襄阳在“十四五”期间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襄阳—厦门—东南亚”国际铁海联运专列在襄阳刘岗铁路货场首发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营主体之“强”、成高质量发展之“势”,“十四五”期间,襄阳积极构建“热带雨林式”的营商环境。
截至7月底,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97.22万户,同比增长15.34%,其中,企业25.43万户,同比增长16.74%。
构筑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襄阳连续4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扩大到160项;建成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金融、法律等12大类56项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
构筑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制定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十项措施,动态扩容免罚清单至104项,分领域出台食品、药品等十二大领域行政处罚裁量细则,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先后开通至欧洲、东盟的铁海、铁铁、铁水联运等10条通道,有效降低外贸物流成本。通关全程网办,“一站式”通办,为企业节省办理时间40%左右。
构筑系统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高质量产业链,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全面开展资源招商、产业招商、环境招商、乡情招商。9月29日,襄阳市三季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总投资1621亿元的60个项目抢滩襄阳。构建高富集资金链,开展金融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构建高效率服务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配套协同;全面构建高水平创新链,依托隆中实验室、华科工研院等创新平台,建立“中心+节点+驿站”三级服务网络。
构筑和谐宜居的社会生活环境。扩大优质学位供给,2025年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765个;2025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建设改造充电桩10000个,实现中心城区智慧停车“一图寻停充”;打造15分钟生活圈有序发展集市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激活城市烟火气。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襄荆高铁上
城市的繁荣,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5月23日,襄阳成功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一座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风雅韵的千年古城,在汉江之滨拔节生长。
古城墙上,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昭明台、铁佛寺、长门遗址公园三大片区改造全面启动。游客未来可环城漫步,感受“一座城池半城水”的独特韵味。
东津新区,希望与梦想共同生长——
海昌海洋馆投入使用,汉广大道等重点路段及管网建设全面完成,襄阳五中初级中学、邻里中心、东津十字街、汉江PARK等项目加快推进。
“三区”协同,宜居与宜业双向赋能——
完成197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智慧停车“一张网”建设,组织编制“视线通廊”规划,新增绿地面积153万平方米,鱼梁洲环岛公园获评“荆楚十佳城市客厅”。襄阳统筹中心城区空间、政策、产业、功能,推进新城区、古城区和旧城区协同发展,城市能级加速提升。
9月28日,襄荆高铁开通。从“十”字支撑到“米”字枢纽,一条钢铁动脉,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为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筑基。
与此同时,襄阳交通能级不断跨越提升——
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完善,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完整快速环线的城市。小河港多式联运物流园与疏港铁路专用线二期同步开工,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南港北铁”交通枢纽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的发展,既要“骨架”支撑,更要“血肉”丰满。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同济襄阳医院加快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投入使用。县域三级综合医院实现全覆盖,3个临床专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教联体”建设让652所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6.59%。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建成运营,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襄阳技师学院升格为襄阳科技职业学院,高等教育短板加快补齐。
文旅融合绽放光彩——
管家巷、襄水街成为网红打卡地,上半年游客增长10.7%。麦田咖啡馆等新业态涌现,乡村振兴“四项行动”成效显著。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2025年,襄阳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高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预计达95.65%。“惠襄保”升级上线,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均大幅下降;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
回顾“十四五”,襄阳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时代答卷;
展望“十五五”,襄阳必将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
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
襄阳将继续扛牢扛实区域重点城市使命责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的崭新篇章,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襄阳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严俊杰丨摄影:谢勇 杨东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