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厂里堆着的原木只够撑半个月,生产线停了3条,工人没事做只能放假……”7月1日,回忆起南漳板材业最艰难的时光,当地一家板材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里仍带着些许后怕。
作为南漳经济开发区曾经的支柱产业,2025年初的板材行业陷入多重困局:80%的企业因采伐政策限制和长达45天的疫木证审批周期面临原料断供;园区内60条旋切生产线仅配套150亩晒场,致使大约30%的企业被迫停产;单条线年运营成本27万元,而板材售价近3年只涨了5%,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彼时,南漳经济开发区的71家板材企业中,只有29家维持正常生产,23家处于停产或注销状态,曾经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一度蒙上阴影。
面对行业困境,一场由政府部门主导、多方协同的破局行动迅速展开。在市项目推进服务专班与市经信局的助力下,南漳县科经局联合林业、税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组成攻坚小组,合力打出精准纾困的“组合拳”。
疏通供应链成为首要突破口。针对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南漳县科经局联合林业部门开辟板材企业疫木证审批“绿色通道”,将审批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一季度即为22家企业办理了35份证件,保障1.2万立方米原木供应,同时开通“随州—南漳木材专线”,使得运输成本直降12%。针对晒场不足的困境,南漳县科经局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措施,累计新增250亩晾晒空间,可满足40条新增生产线的需求。
随后,为提升长远竞争力,产业升级引擎被强力点燃。2000万元板材产业升级基金的注入,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对购置数控旋切设备的企业给予15%补贴,汉泽木业等6家企业率先完成升级,生产效率提升30%;引导旺通木业建设花梨木研究院,成功开发LVL层积材等高端产品,单价较普通板材提高2倍;260亩高端板材产业园规划落地,8家企业首批入驻,预计2026年产值超10亿元。
“政府不是简单给政策,而是带着我们找路子。”一位企业负责人由衷感慨,“从帮我们跑审批到陪我们谈技术升级,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真正有了转型的底气。”
如今,南漳板材产业已焕发新生,正常生产企业增至37家,较年初增长 28%,400个新增岗位让生产线重现忙碌景象。
站在新起点,南漳板材产业更是立下“双百计划”目标:2026年培育100家规上板材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覆盖“原木采购—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力争2027年成功创建省级板材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刘倩丨通讯员:全虎 李艳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