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襄阳城东门的小女孩,到战时保育院西迁的学生;从歌乐山的实习护士,到用歌声和笔墨抗日的女兵;从参与商丘受降的见证者,到经历战后风雨沧桑的母亲……张维的人生轨迹,深深烙印着家国命运的印记。
▲点击收听张维的抗战岁月
张维,原名张正秀,1925年5月23日生于湖北襄阳,童年居住于城东门黄豆坑一带。1938年,抗战烽火席卷全国,正在襄阳皇殿小学读四年级的张正秀,随学校加入了由宋美龄主办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她先乘汽车至宜昌,再转船溯江而上,抵达大后方重庆,随后被安置到合川县云门镇继续学业。
毕业后,张正秀被分配到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担任实习护士。正是在这里,她结识了前来治病的国民革命军军官李介甫(解放后改名李藩国)。1943年春,张正秀随李介甫回到襄阳太平店镇杨旗营村结婚。李介甫引用古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为妻子更名为张维。
此时,李介甫的同学所在部队——第五战区暂编第一师正驻扎在太平店张家岗与宋家岗之间(今郭岗村)。受同学邀请,新婚的李介甫与张维一同加入该师。张维入伍后,被编入暂编第一师政工队,军衔上等兵。她的主要工作是:教唱抗战歌曲、表演文艺节目、书写张贴宣传标语,以鼓舞士气、宣传抗日。现在老人家虽然已是102岁高龄,但当年的抗战歌曲,她依然烂熟于心。
抗战胜利后,张维随部队开赴河南商丘,参与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暂一师番号撤销,张维退伍。她随丈夫辗转于河南开封、商丘,江苏南京等地,历经艰辛,最终回到老家太平店。
虽然当时一家人的生活依旧艰难,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但张维从来没有因此而抱怨,她经常给儿女们讲述抗日的故事,希望他们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孙子孙女先后考上了大学,如今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如今,张维老人在儿子一家的照料下幸福地安度晚年,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也会经常上门看望老人。
说起今天的好日子,张为老人由衷的感慨道:”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每个月都会来家中看望我,跟我说说话、叙叙家常。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策划:王海青
拍摄制作:徐娅莉 刘向 肖月霞 井睿智
文稿音频:李菲
编辑:王晓
审核:蔡彦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