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大精神"已深深融入荆楚大地的发展血脉,在襄阳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以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奋斗姿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襄阳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每年五六月之交,当金色的麦浪渐次归仓,青青的秧苗又在水田中铺展,这幅农业生产的壮美画卷背后,是引丹灌区51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这条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利命脉,让老河口、襄州、枣阳三地北部的210万亩岗地实现华丽蝶变,成为丰饶的鱼米之乡,为襄阳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湖北省唯一百亿斤产粮大市筑牢了根基。
丹水济“三北” 岗地变江南
襄阳的 “三北”即光北(现老河口北)、襄北、枣北地区,这里多丘陵岗地,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素有“旱包子”之称。北宋时期担任光化县令的欧阳修在面对这种现状时,也只能通过“以清酌素庶羞之奠,祭于五龙之神”的方式,来回应农民的期盼。然而,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则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创造了条件。
《薪火“襄”传——襄阳党史故事》引丹工程让鄂北旱地变良田
1967年11月,当得知中共中央政治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批准兴建,并预备把“引丹工程”纳入重要组成部分一并建设后,襄阳地委立即组织“两北”干部群众尽快上马建设“引丹”工程。1969年5月1日,国家投资近1个亿元,襄阳地区农民投入3亿元,地委组织光化(今老河口)、襄阳两县和其他部分县市区4万至12万多劳力,1969年11月6日“引丹”工程清泉沟方案正式启动。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襄阳人民以“牵来长龙引丹水,定叫枯岗水长流”的雄心壮志,劈山凿洞、立柱架槽,引出了“地下长龙”(清泉沟隧洞),架起了“天上银河”(排子河渡槽),于1974年8月31日建成引丹渠、实现全线通水,让一泓清泉润泽“襄北”大地,让千年黄土岗变成荆楚粮棉仓。
麦苗“喝”上及时水 节水改造显成效
今年1月,老河口市张集镇高庄村的湖北农发种业集团科研展示基地内,全自动灌溉设施正将清澈的引丹渠水喷在嫩绿的麦苗上。
“一个多月没下雨,多亏了引丹渠,这500多亩麦苗才有水‘喝’。”基地负责人王建虎说,这里种植了56个品种的小麦,承担着鄂北组小麦区域试验、小麦科研育种和原种繁殖等任务,目前培育出的垦麦58、垦麦008等新品种都是湖北麦种“芯”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襄阳市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被誉为“鄂西北粮仓”。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约1191.1万亩,粮食产量94.73亿斤。
引丹渠肩负着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以及襄北农场210万亩农田灌溉重任,灌区粮食产量占襄阳市的1/3。但历经50年风吹日晒后,引丹渠出现部分渠道破损淤积、渠系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田灌溉。
2022年,襄阳市启动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疏挖衬砌干支渠道138公里,改造相应渠系建筑物,建成新一代灌区水利通信网。项目一期总投资5.59亿元,去年12月全部完工。改造完成后,灌溉周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灌溉保证率由50%提高到82%,年节水量8193万立方米,被列入湖北省首批节水型灌区之一。
铁锹变鼠标 智慧润丹渠
每年五月底、六月初,正是小麦收割扫尾、水稻插秧的关键期。在老河口张集镇晋公庙村新建的泵站将丹渠支渠的水引到高处,精准灌溉2672亩岗地。老河口市张集镇晋公庙村一组村民张人泽告诉记者:“一亩地一季能增加200斤,两季能增加四五百元。”老河口市张集镇晋公庙村村委会副主任钟祝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村里共改造了2600多亩地,一年可以为农户增收130多万元。
从1969年开建、到1974年通水、再到如今的水情感知,丹渠守水人手中的工具从铁锹变成了鼠标,引丹罐区也从旱包子变成了湖北省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基地。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水政大队副大队长王少博介绍,目前引丹渠已初步实现了自动量测,数据采集和用水分析自动化,它能够清楚的了解灌渠的实时流量、各闸门前的实时水位和实时雨量,实现了数据云端储存和计算分析,更加科学和直观地实现了供水调度 。
引来丹渠水,岗地变江南。如今,引丹灌区已成为襄阳市覆盖面积最大的灌区,肩负着老河口、襄城、樊城、高新区以及襄北农场共计210万亩农田的灌溉,以及区内153万人、近200万头大型牲畜饮水安全任务。
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沈涛说:“把引丹打造,从数字蓝深上以及信息化建设上,对整个灌区的水资源调度、预警、预测、防洪等等,以及包括灌区的墒情、旱情进行全方位数字智慧预测,帮助于我们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从引丹渠水润泽千顷良田,到科技育种孕育"芯"希望;从"三大精神"的薪火相传,到"鄂北粮仓"的坚实筑牢——襄阳正以新时代的奋斗之姿,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着保障粮食安全的精彩答卷。展望未来,这座千年古城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让大别山精神的红色基因、抗洪精神的坚韧品格、抗疫精神的担当力量,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襄阳力量。
编辑:杨霞|校对:王晓
审核:蔡彦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