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园+"模式,襄阳8393万㎡绿地夯实生态惠民基底

五月的襄阳,绿意盎然。刚刚开放不到一周的桃园公园,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去打开拍照。随着桃园公园的建成使用,襄阳这座千年古城再次以"公园城市"的姿态向市民递上一份生态答卷:从综合性公园到社区绿地,从历史遗址公园到街角口袋花园,襄阳正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动实践,让诗意栖居的理想照进现实。

绿意浸润生活圈,转角遇见美

5月9日清晨,阳光和煦,记者在位于襄阳市高新区桃园路与汉江北路交会处的桃园公园里看到,前来健身、晨练、打卡拍照的市民络绎不绝。今天特意约了好姐妹前来拍照的刘阿姨说:“看看这花海,太好看了,随便拍拍都能出片!而且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区域,风格也不同,非常的好!”

据了解,桃园公园作为襄阳市26处社区公园的新成员,选址居民区核心地带,以“桃园新园,共享乐园”为主题,以"全龄友好"为设计理念,不仅配备智能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天地,更特别打造了环形林荫步道和戏曲广场,让周边5个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以前送完孙子只能在小区转圈,现在公园就在楼下,连小孙女都嚷着要早起来玩滑梯。"在此晨练的张阿姨说。

“漫步襄阳城区,类似这样的公园广场有338处,它们如同翡翠项链般点缀城市版图。这种便利性得益于襄阳"见缝插绿"的匠心规划。”襄阳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目前,襄阳全市有着85.16%的公园绿化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意味着绝大多数市民步行5-8分钟即可抵达绿色空间。西门桥口袋公园等14处省级"最美口袋公园"巧妙利用高架桥下、街角空地等"边角料"空间,用花境小品、休憩座椅和艺术装置编织出独具韵味的城市微景观,让匆匆而过的行人也能随时邂逅片刻闲适。

历史文脉滋养现代园林

襄阳的公园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在长门遗址公园,三国时期的古城墙与当代景观设计相映成趣;水淹七军公园通过忠义广场文化墙浮雕的形式展示三国故事,其中就有水淹七军关羽擒于禁,斩庞德的这场精典战役,让市民在健身休憩时触摸城市记忆。

这种古今交融的理念在习家池得到完美诠释。这座拥有1900年历史的"中国郊野园林鼻祖",通过生态修复重现"亭台倒影碧波中"的古典意境。它与月亮湾公园共同入选"湖北省最美城市公园",见证着传统园林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隔空对话。“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这些富有历史文化的公园进行寻襄活动,休闲放松之余,也让他们感受襄阳的历史文化。”襄阳市海容小学副校长王涓涓说。

数字背后的民生温度

8393万平方米绿地、人均14.15平方米公园面积、市民们可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清晨的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跑步爱好者沿着12公里环湖绿道追逐晨曦;午后的庞公江滩公园,退休职工在亲水平台垂钓闲谈;夜幕下的襄水源公园,亲子家庭在星空草坪辨认星座……家住闸口的杨先生说:“每天带着孩子在这可以打篮球,羽毛球,还有很多运动器材,特别方便。”

据统计,2024年,襄阳累计新增绿地面积223.07公顷,全市共新增口袋公园12个,其中襄城区护城河南口袋公园、宜城市光彩游园、枣阳市沿河西路桥头游园共3个口袋公园获评2024年“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荣誉。而随着桃园公园的加入,襄阳"公园+"模式也持续升级:+运动健身、+文化体验、+社区服务、+生态教育,这些公园不仅成为展示襄阳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窗口,更成为了多功能城市客厅,发挥着改善居民生活、促进生态建设等示范作用。

从护城河畔到汉江之滨,从历史遗迹到现代社区,襄阳用星罗棋布的公园体系编织出独具特色的生态网络。当83岁的李大爷在桃园公园用二胡奏响《汉江韵》,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樱花大道记录成长,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绿为笔,书写着新时代"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温暖篇章。在襄阳,公园不仅是风景,更是流淌着城市温度的生活场域,见证着每个襄阳人的幸福时光。

记者:雷肖雪|编辑:高原

审核:彭蕾、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